当前位置:中国生活都市网 >> 看商业 >> 文章正文

李麒麟: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发布于:2020-12-12

来源:麒麟宏

每年12月,政治局召开会议,承前启后,总结经济工作成果,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今年是十三五计划的收尾年,明年是新五年计划的开始。这次会议部署的工作时间跨度自然会更长,有很多新的提法。

我们这篇文章,聚焦在“需求侧改革”上。's的需求侧管理和反周期调整大家都很熟悉,但在政治局会议上,应该是第一次提出“以需求侧改革为重点”。

回想一下,2015年底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时候,市场一开始并不是很在意,因为不容易落地。但是后来的实际行动超出了大家的预期,上游商品的产能削减和价格暴涨至今记忆犹新。在没有疫情外生影响的情况下,“三比一、一减一补”的重点任务实际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成效,工作重点就可以向需求侧改革这边转移了。2016年以来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未来可能会出台许多需求侧改革政策,这是不可忽视的。虽然政策效应可能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立竿见影,但大方向是肯定的,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

这就是问题所在。为什么现在要进行需求侧改革?具体会发生什么?

从需求侧管理到需求侧改革,是因为很多传统的做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再去大力推,产出投入比不高了,还会增加潜在的风险,综合来看并不划算。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不喜欢提前消费,但有买房的传统。前面经常提到的实体部门加杠杆,以及反周期调整和需求方管理,主要集中在土地产业链上。

近年来,房价的涨幅远远大于CPI所指示的通胀率,且快于收入。虽然工资也在上涨,但是工人阶级的幸福感,尤其是需要买房的人,并没有按工资的比例增长,甚至有人觉得生活更加艰难。事实上,周小川行长最近关于央行政策的研究文章也提到了这些。

房价涨了,涨的比收入还快,意味着上车晚的人要借更多的钱。所以每次放松房地产调控,居民的杠杆率都会增加。

上涨的房价,不光让居民加杠杆,也会让企业和地方政府加杠杆。

对于企业来说,房价上涨意味着地价上涨,租金、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也会相应上涨。考虑到房价,实际通胀处于高位。如果企业不提高工人的工资,购买的原材料也会涨价,因为这些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等经济涨了,就没事了。一旦需求失效,利润放缓甚至亏损,或者需要扩大投资时,企业的借款规模明显大于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时所需的规模。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以GDP为纲的时代,房价上涨不仅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的卖地收入,还能让土地成为很好的抵押品。地方政府有扩大国内生产总值的冲动,它还持有土地作为随着房价上涨的抵押品。当地方债务监管不严时,还可以为这些主体的融资提供隐性担保,金融机构愿意与之合作,导致地方隐性债务激增。

没有严格的监管,地方债务问题在道德风险下是不可避免的。地方政府追逐GDP,只要能掩盖债务问题或者把显性风险降到最低。

但房子不能涨到天上去。之前涨了这么多,负面效应就已经很明显了,最突出的有两点。

一个是金融风险积累。's实体行业杠杆率高后,还本付息压力会更大,更依赖外部融资。一旦经济波动影响收入,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居民和企业的偿债负担将大幅增加。高杠杆也减缓了轻松退出的步伐,因为一旦快速退出,就要面临信用违约的冲击。

另一个是贫富差距扩大。手里有很多套房,或者提前买房的人可以享受房价上涨带来的资产增值。那些买房晚的人,尤其是在房价高的一二线城市,买房需要付出更多,要么攒钱首付,要么削减开支还房贷。一旦房价快速上涨,对于很多没有房产的人来说,很可能几年都是徒劳。

房价的上涨,尤其是二手房的涨价,本质上是居民之间的财富转移。收入打不过房价的时候,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这也会映射到消费。今年疫情过后,奢侈品消费将比大众消费更早复苏。

因此,我们不能再依靠房地产产业链来拉动需求。建立和完善内部流通体系,需要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这就是“需求侧改革”的背景。

那具体怎么开展需求侧改革呢?

我们认为,肯定是会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战略的,需求侧改革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调节总需求了,只是着力点和之前不一样,从投资转向了消费。

促进消费本质上符合共同富裕的要求,因为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持续消费的源泉。首先要做的是坚持“留而不炒”,让贫富差距不再因房价上涨而拉大。有的人财产增值,更多的人要做房贷,还贷款。这种结合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消费市场。

对资本的监管也会加强,防止资本无节制做大。,资本的无节制扩张,除了通过上市实现资产增值,继续拉大贫富差距外,还在于资本扩张后,在被投资机构的帮助下,触角伸得太长太多。

一些从互联网起步的科技公司利用渠道优势,不断投资拓展新业务。其实很多商家都很传统,只是披着互联网的外壳,和很多中小企业、个体户抢市场。

他们无节制的成长,只能让少数人受益,让更多人承担代价。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利益,促进消费,需要有更严格的反垄断措施,加强大型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此外,扩大内需还得降低社会租金。的租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地租,还包括中间商赚取差价的部分,即流通中的租金。降低流通中的租金,除了降低物流成本外,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业务创新来实现,比如用商品直播,企业与买家直接对接。

当然,技术进步和业务创新,在降低地租和中间商价格差异的同时,也需要防止互联网平台放大后新垄断和新技术租金的形成。

综上所述,促进消费不仅要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还要挤压泡沫,抑制租金,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前者侧重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尤其是资产价格泡沫导致的两极分化。后者需要降低地租和流通环节的租金,但同时要注意技术租金和泡沫挤压之间的平衡。

除了扩大消费外,还应该继续推动新基建建设.过去,围绕土地抵押贷款融资建设的旧基础设施项目在降低实体投入成本和为要素和产品创造统一的全国市场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并释放了积极的外部性。

但旧基础设施的问题是,之前扩张过快,特别是4万亿刺激后,开始出现明显的过剩。当时为了支撑经济,很多项目都提前建设,有的甚至比原计划早了十几年。

为了启动项目,许多偏远地区也修建了道路和桥梁。这导致旧基础设施项目的边际投资回报率迅速下降,导致外部性减弱。

旧基础设施过剩后,能赚钱的项目越来越少。基础设施项目不赚钱,社会资本不愿意参与,只能由地方政府出钱。还有就是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导致地方债务积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殊债务不能刺激基础设施投资。利用专项债务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要求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能够覆盖本金和利息。项目现金流舞弊问题普遍存在,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足够的项目来偿还专项债务。地方定额给了,但很多不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债务资金可用范围只能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上不去。

已经到了有钱没项目的地步。真的没必要搞老基建,性价比太低。不仅刺激经济的效果有限,还会导致地方债务进一步积累,诱发金融风险。

因此,未来应开发新的基础设施。新基础设施和旧基础设施一样,利用政府“专心做大事”的组织和资源优势,改善相关基础设施,提高其正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

但不同的是,新的基础设施面向未来,更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带来的正外部性也更为显著。

对新基础设施的额外投资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崛起,这反过来将增强传统产业的权能,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比如5G基站的建设,是5G技术普及前期投资和5G背后应用市场不可或缺的基础。再比如,通过增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网络的建设密度,将有助于释放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

目前,新的基础设施仍然是一个新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新”。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规模仍然较小,剩余空间相当广阔。在旧基础设施供应相对过剩、经济转型需要的时候,发展新基础设施具有稳定短期增长和培育长期潜在增长势头的双重功能。

做好需求侧改革,不能只从需求方面发力,也得从供给上行动。,供应经常先于需求。比如刚刚上市的泡泡商城,就有“创造潮流,传递美好”的品牌使命。上市当天,其股价暴涨,市值近千亿元。

这就是会议提出的:“供给创造需求”。但创新的供给并不容易,因为它依赖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期需要资金投入,这必然让企业觉得自己可以在后期赚回来。

科技创新首先要有市场规模作为基础。,的市场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创新成本就越低,企业就越有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来抢占市场份额。这就是为什么全球化后全球创新的步伐会加快。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哈佛大学增长实验室的研究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复杂程度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产品技术含量的指标)已经从2000年的世界第39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18位。

因此,我们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通过开放国际市场反馈国内创新。

前面提到的扩大内需,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也很关键。必须做好收入分配,严格执行“房无投机”的办法,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打造大的国内市场规模。

科技创新还得解决融资端的问题,核心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科技创新活动的融资应该与直接融资相匹配,因此有必要全面推进注册制度,让那些创新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然后将资金投入创新,以避免严格的上市条件使创新企业错过融资机会和未来的进一步创新。

但是,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型企业,不让他们挥霍金钱。为促进法制化建设,确定游戏规则,在规则确定后,有必要大力打击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以避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发生

科技创新也需要制度上的保障。,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的活动。要让企业创新,就必须对未来有一个良性的预期,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时代在变,在变,谁敢创新?

建立担保的前提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明确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加强产权保护,抑制政府对产权的干预,支持创业者持之以恒地创业,逐步建立高标准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创业环境。

这几年,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也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崛起,不仅与中国巨大的人口优势有关,还与之前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关。这些企业搭便车,享受基础设施带来的外部性。

比如短视频应用,显然和4G、5G通信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密不可分。除了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很多电子商务平台也与发达的物流系统和延伸到基层的路网有关。物流慢的话,买东西要等很久。相比实体店购物,网购的优势会大大降低。

回顾过去,以5G和城际高铁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也将为一些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提供科技创新环境。

第一,除科技创新外,组织效率变革,也能够提高供给水平,让供给更好创造需求。推进国企和科研院所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释放了很多因为收入与贡献不成正比而长期受困的人的创新动力。第二,逐步放宽许多行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进入壁垒,让市场力量介入,提高供给效率。

来源:财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