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生活都市网 >> 看商业 >> 文章正文

宏观调控政策跨周期——2021宏观经济展望四

发布于:2020-11-21

跨周期下的宏观调控政策

1、跨周期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目标

跨周期宏观调控相对于传统的反周期调控。传统的反周期调整主要是从总需求的角度出发,假设社会的有效需求会偏离均衡点。当有效需求过热时,政策采取紧缩的货币或财政政策,将总需求拉回均衡点。相反,当有效需求不足时,政策采取扩张性政策,从而平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尽管跨周期调控的目标不仅在于平滑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还在于解决经济中的长期问题。理解这种思路下的跨周期监管,但相应的政策措施应该追溯到2015年的供应方改革。

跨周期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和长期性问题,与“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匹配。过去,经济低迷时期经常采取货币宽松和房地产购买限制,导致房价居高不下。这种反周期调整显然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背道而驰。

第一,跨周期调控主要针对长期问题。

过去宏观调控一般是短期被动的需求对冲政策,很少涉及“跨周期”,因为在特定时期,长期因素相对稳定,短期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只需要重点对冲短期因素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干扰。

而当前宏观调控的特殊性在于,除了短期因素引发经济波动外,多种长期力量同时发生变化:第一,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特别是中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中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容易出现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的时期。经济领域需要高度关注的风险包括:产能过剩和投资不足、房地产泡沫、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第三,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处于触底期;第四,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长期性。

为了应对当前复杂的形势,政治局会议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建立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加依靠科技创新”的新发展模式。

第二,跨周期调控更侧重结构性问题。

反周期调控一般调控总量,跨周期调控主要针对结构性问题。其目的是在宏观层面上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中观层面上发展新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微观层面上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

2、跨周期调节的分析框架

(1)政策调控为什么要跨周期?

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为了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还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增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规模刺激的后果,比如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等。

首先,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期,需要同时兼顾短期和长期问题。需要在加速转型期间防止经济停滞。在经济增长逐渐下滑的过程中,政府有一种天然的刺激冲动。但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刺激只能带来暂时的经济增长,而剩余的产能过剩需要长期清理。第二,加快转变期的关键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过去粗糙的发展模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只能越来越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的转型期,政策既有防止经济停滞的冲动,也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需求。

(2)怎样跨周期调节?

7月30日在当前强调宏观调控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有其特定背景。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很大,遇到的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来理解”,要求“加强前瞻性思维、统筹规划、战略布局和整体推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和安全的统一”。此时,中央政府提出了宏观调控的“跨周期”设计和调整,希望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解决中长期问题,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稳定增长和风险防范的长期平衡。

此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宏观环境,中国在就业、消费、投资和区域发展等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构建了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在疫情期间,央行保持了很强的政策决心,坚持不泛滥,实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这其实是短期和长期调控的结果,也属于跨周期宏观调控。

在经济增长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时期,政府倾向于保持货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结构性改革措施的实施会放缓;但当经济增速高于潜在增速时,政府倾向于维持略紧的货币财政政策,加快实施结构性改革措施。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已基本形成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逆周期需求管理工具为重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

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中国政府的杠杆率相对较低。即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我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疫情期间保持了很强的决心,因为政策重点不仅要考虑短期经济波动,还要考虑解决中长期结构性问题。

短期内,国内经济增速将基本恢复到潜在增长水平,因此预计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的两会将继续对财政货币政策保持中立甚至略紧的态度。具体来说,2021年地方政府债券可能不会像往年一样提前发行。截至2020年10月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仍有533亿元未按计划发行。截至9月底,财政支出已完成年度预算的70.7%,进度明显低于往年。

我们根据经济接近或略高于潜在增长率的2017-2018年期间的数据预测2021年的财务数据,大致如下表所示:

由于3、2021年财政政策重心在于居民消费和科技创新,不同的制度机制,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政策刺激的方向上存在很大差异。美国的财政刺激大多以选民为主,而中国倾向于以GDP为主,包括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未来,随着中国忽视增长速度、强调质量的目标,中国财政政策的重点将向居民消费和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包括: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重点提高创新能力。2)社会文明程度提高,重点发展问题行业。3)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是新能源比重。4)人民生活和福祉达到新水平,重点是全面推进卫生系统和农村振兴战略。5)国家治理效率提高,重点是国防和军事现代化。

根据过去的历史经验,当经济接近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时,政府往往更关注结构性经济问题。但经济有其周期性运行规律,2021年下半年经济增长极有可能低于预期。类似情况,参考2018年的去杠杆化进程。

长期而言,中国财政政策的重心将向居民消费、医疗、科技等领域倾斜。

4、2021年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结构化第一,2021年的政策可能会重新审视宏观杠杆率目标。货币政策需要打开货币供应的总闸门,适当平抑波动

第一,短周期看,2021年货币政策可能会略微收紧。更加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为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提供持续支持。并与财政、工业、就业、科技政策紧密合作,促进绿色经济复苏和发展。第二,宏观审慎管理。近日,银监会信托部近日向各地银监局发出《关于开展新一轮房地产信托业务专项排查的通知》,要求继续严格控制房地产信托规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强对房地产信托的渗透监管。严禁变相突破各种形式的监管要求,严禁为资金非法流入房地产市场提供渠道,有效加强房地产信托的风险防控。此外,房地产融资政策的“三条红线”可能会在2021年进一步推进。

标签: 周期 经济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