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生活都市网 >> 看财经 >> 文章正文

任:我们拥有世界领先的芯片设计能力 问题出在制造设备和基础产业

发布于:2020-11-16

华为创始人任表示,我国应该重新认识芯片问题。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芯片设计的世界领先地位,华为积累了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中国的芯片制造也是世界第一,在台湾。

11月10日,华为衷心社区正式发布《任总在C9高校校长一行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号文件。华为创始人任在文件中表示,我国应该重新认识芯片问题。芯片的设计现在已经进入世界领先地位,华为积累了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中国的芯片制造也是世界第一,在台湾。大陆芯片行业主要是制造设备、基础产业、化工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芯片制造中的每一件设备和材料都是非常精密和难以制造的,没有高端和有经验的专家是做不到的。

此外,任还表示,“瓶颈”问题大多是工程科学和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基础理论,出国查论文,回来再做,憋不住脖子。基础理论现在全世界都可以用。所以大学不在乎现在的“卡脖子”,他们的责任是“刺破天空”。(正文| AI财经机构朱)

附上 《任总在C9高校校长一行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 原文:

2020年10月16日

1.华为通过培训部门和战略储备团队的机制实现了员工能力的提高、知识的转化和意志的磨砺,并为公司选拔了干部和专家,以增强团队的业务能力。

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华为的培训机制。公司有三个培训中心,分别是杭州的ICT客户培训中心,贵阳的云与IT客户培训中心。这两个培训中心都是盈利的。员工培训中心在东莞。

你刚刚参观了华为大学图书馆和三亚坡公园。职工培训中心有两个部门,一个叫培训部,一个叫战略预备队。华大是一个不存在的机构,这两个系管我们现在的地方叫“华为大学”校区。不叫华大的目的是防止他们盲目形式化,在标准的正规大学里增加太多的行政部门。

培训部是人力资源部主管教学和教育的平台。其实就是一个协调调度的平台组织。其老师都是公司优秀的在职将军和专家,并邀请优秀的外部专家学者来做一些讲座。

战略预备队是总干部部教学队的一个组织。战略预备队采用学员制,相当一部分学员是高薪培训。后备队支付原职级工资,包括差旅费和工资,不考虑学员工资涨跌。每年都有近万人来这里轮训。他们来自170个国家。他们过去包括外国雇员。因为疫情,外籍员工不能来。现在中国员工占比很大。应届毕业生的入职培训也在这里,也是见习制度。

在四种情况下,学生将前往培训部和战略储备团队进行培训和赋权:

第一,公司的员工,无论是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在公司工作几年后,在成功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可能得到提升,所以他们会来这里接受再培训,重新赋权。如果考不好,回原单位继续原工作;如果你考的好,考过去了,你就有机会被选上另一个职级工作,给他一个上新战场的机会,但是你不会加薪。最好的人平均两三年就有一次这样的机会,那么三到四次机会之后,就是12到15年了。一个大学生,一个博士,进公司的时候21-25岁,15年后35-40岁左右,正好适合做相当高级的干部和专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完成这四步。不同台阶的人会按阶梯分布工作,形成人才金字塔结构。没经过训练的人可以上各个层次,训练是大概率的。而且这个金字塔是活的,随着时间、技术、商业模式的进步而进步。

第二,美国打压我们之后,一些产品线部门承包,承包的需要重新转岗。所以去战略预备队赋权转岗后可以向任何部门申请;如果业务需求部门面试通过,可以带人走。但如果员工原级别为17,新职位为18,则不允许升级,否则以17级录用;但是,原来的工作人员是18级。如果找到17级岗位,必须降级后才能离职。转人磨核心是发挥员工潜能的机制。

第三,员工可以向备考池推荐自己,赋权后可以找到自己的岗位。所以储备池会淘汰长期不能工作的员工。员工不能一直旷工。如果他们找工作时间太长,没有贡献,他们会一步一步地减薪。

第四,新员工进来后要培训。比如:规章制度,思想道德修养。再说就是认知和技能训练。我们一定要知道华为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做法。参与模拟交付的硬加载和软调整需要一些时间。未来的硬装基地在贵州,贵州山区可以模拟世界各地的各种工作环境。这些小孩组成一个团体。小组要把设备扛上山,安装调试好,教官考试就通过了。我要上山再撤装设备背;下一组将背着它.无论以后从事研发岗位、营销岗位还是财务岗位,都要经过这个实训。考试不仅是技术性的,还涉及概算、计划、预算、会计、全套交付文件等。你应该对你的实际项目进行一套完整的管理。

这样,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培训团队,共有近2万名学员。每年大约有8000到10000名新员工进入。年支出超过几十亿人民币。

培训部负责教育,战略储备团队负责培训、赋权、考核。网上只放学生的考试和训练成绩。学习不好的学生有被淘汰的权利,但不负责选人用人。经过培训,一般干部部和各部门的人力资源负责选人用人。

在园区里,或许班级有不同的职级,不同的专业,不同国家的员工,混在一起。可能你十几岁的时候和将军(代表、区域部门总裁、产品线总裁)一起跑步或者喝咖啡,各种交流促进人的视野拓展和进步。

别看这里硬件条件极好。学生有时间享受迟早要跑。学生一入学就先称体重。如果毕业体重增加,体重管理得0分(当然低于标准体重的会增加体重)。评分项目包括床的清洁度等等

第一类,华为的干部政策是贯彻“丞相必从州县,猛将必从卒”,所有员工都要有成功的实践经验。简历制度,比如他在哪个岗位呆了多少年,取得了什么成就,得到了什么小红花等等,都有记录。没有一定的履历,以后讨论干部的时候,可能会被放在第二梯队。现在都是优质人才,第二梯队还有机会入选吗?第一梯队找人,第二梯队找人基本不可能。强调高知识团队的实践对我们是有益的。所以,他们在非洲,在战场上,在任何地方,在每一条产品线,在每一个岗位,都是勇敢的。为什么?做出贡献。这样,干部的基本实践能力和战略洞察能力得到了增强。努力才能成为英雄,但没有战略眼光就做不了领导者。战略能力的构建是在实践中,课堂只是一个启发,训练只是选择的一个环节。

只要是行政干部,不管是大副还是主管,每年都有10%的人被迫从底层淘汰,进入战略储备团队另谋高就。即使所有的干部都做得很好,也会因为排名比较靠后而被裁掉,进入预备队。行政干部以后很难找到工作。比如下岗高级干部谁能拿编程和新员工比?世界总是一代比一代强大。包括我们的一些学术带头人,都比不上新人?所以,如果不珍惜,不努力奔跑,不在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责任,基本上就很难在淘汰后再找到工作。因此,所有在职干部都要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出人头地,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

公司的行政管理团队权力很大,所以我们现在对团队成员实行两年三年终身制,必须重组一次。重新组织实施“君权神授”与“民主推荐”相结合。公司的上层组织可以有提名权,提名要与周边部门和基层群众协商,形成候选人名单,即150%的候选人名单。然后,通过投票,选出合适的人。这样就防止了人们站在别人一边,因为普通人有投票权,氛围会逐渐改善。行政管理小组成员最多可以连任两届。两任后必须离职,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们更需要去前线战场。他们不仅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洗礼,还要传承,帮助,照顾基层员工。

第二类,专家型员工,强调一定要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垂直循环工作过程中不断被自然选择淘汰。在垂直循环工作中,一方面可以把最优秀的人翻上来,另一方面所有专家都经历了“理论——实践3354理论3354再实践”的自我进化,避免落后。他们也可以做合理的水平流动。一是增强预备役军官、士官的合成作战和储备种苗能力;二是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融合,交换能量,实现合理平衡。运动中选最好的,不分年龄。年轻的时候可以升职。

专家委员会负责提高能力,洞察战略,提出建议,拒绝专家等级的评价。专家委员会成员不是由行政部门设置,而是由业务领域设置,跨度比较大。根据专业特点,有的专门委员会成员每两年召开一次,有的每三年召开一次。任期结束,还是三四十岁,然后去基层和下一条线打。如果你在战斗中没有取得成功,你可能不会再次被提名;作战成绩好的会被提名,但要通过一定级别的专家选举来决定,然后再决定你是否能加入专家委员会。他们应该不断接受重新提名考试和投票的考验

第三类,员工,是按照确定性的程序运作,保持公司稳定高效运行,流程管理要像高铁一样通过。员工实行绝对考核,岗位分级,不在底层淘汰,不需要年轻化。五六十岁或者十五六岁都可以。专家要负责不确定的工作,和干部一样,自然要淘汰。

通过公司的垂直流动,一些优秀的年轻人会自动出现,一些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能会直接从13级晋升到18级。横流可以解决平衡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平衡问题基本解决了。这些基本都是美国西点军校的做法。公司逐级授权制度并没有完全垄断权力,保持良性循环,实现激活组织和人才的功能。

第三,解决芯片问题不是设计技术能力问题,而是制造设备、化学试剂等。要更加重视基础产业和化工产业,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和交叉创新人才。

我国需要重新认识芯片问题。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芯片设计的世界领先地位,华为积累了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中国的芯片制造也是世界第一,在台湾。那么大陆芯片行业存在哪些问题呢?主要是制造设备,基础工业,化工准备方面的问题。因此,芯片制造中的每一件设备和材料都是非常精密和难以制造的,没有高端和有经验的专家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出来,每年也只能生产几个单位,市场只需要去几个或者几十个单位。就算一台卖的贵,几台卖不了多少钱,那么在一个相对浮躁的工业氛围下,谁会愿意做这个设备呢?例如光刻胶、磨料等。有些品种世界上只有几千万美元甚至上百万美元。成千上万的化学粘合剂和制剂利润不是很高,这是一个政策问题。

我国应该重视装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化学是材料工业,材料是分子和原子层面的科学。日本在这方面非常强大。所以化学在我国高校应该算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因为未来新材料会像基因编辑一样,编辑分子就能产生比钢还硬的材料。但国家需要多培养出顶尖人才和跨创新人才,才有突破的可能。

但是,我国高校跨创新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因为专业部门太细太多,学生在所有院校和部门都会逐渐成为私立,缺乏更广泛的交流机会。在美国,如果哈佛有课程,隔壁学校的学生可以抢着注册,如果他抢了课程,哈佛会允许他读。读完那门课的学分可以算作学校的学分。然而,以我国目前的学科划分,学生很难跨学科学习。

第四,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国内的顶尖大学不要过多关注目前工程和应用技术的困难,而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科研的突破上,“向上刺破天空,向下扎根”,努力让国家和行业在未来都不困难。

经过70年的教育努力,我国劳动力素质一直比较好,不仅在工业、服务业和职业经理人方面,而且适合发展大工业。大工业的风险在于能否继续创新,尤其是原创。缺乏原创性,缺乏拉动爆发力的动力,大行业有风险。历史上很多大工厂破产就是一个例子。没有创新,竞争力会逐渐下降。140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匹兹堡,钢铁;70年前,世界的中心是底特律,汽车。产业转移的教训是创新不够。教育是贡献的主要方面,主要责任是知识产权

如果单纯的喊技术创新,可能会误导改进的方向。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创新更多是在工程技术和解决方案上。有客观规律。科学研究就是试图去发现它,去识别它。客观规律不随人的意志而变化。科学如何创新?没有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论文发表了,我们可以搜索。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科学没有差异,只有一个道理。技术发明是基于对科学规律的洞察,创造新技术,成为生产活动的起点。新技术和发明是多样化的,例如,各种各样的汽车。目前“卡脖子”的问题大多是工程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问题。应用科学基础理论,出国查论文,回来再做,憋不住脖子。基础理论现在全世界都可以用。

所以大学不在乎现在的“卡脖子”,他们的责任是“刺破天空”。当然,有些工科院校可以在工程和工业应用上做这些突破,但是顶尖的综合性大学要上天,不要被这两三年的工程问题所影响,要关注未来二三十年国家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我看来,大学应该努力让国家明天不困难。如果大学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明天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那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你做你的科学研究,我们做我们的工程问题。

科学家应该扔掉“锁链”,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研究。想飞,谁知道飞的东西最后会不会有用?现在我特别不提倡问高校的科学家:“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对国家有什么贡献?”这样,当科学家把所有的锚都锚在地下时,他们就不能飞得高了。我们应该允许几个梵高的存在。

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要遵循小平的“利国利民(国际国内社会)民三利”,就不会偏离主渠道,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

提交人: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主要交货:所有员工

2020年11月10日

标签: 华为 问题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