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基中央抢购400亿硅料 “战略物资短缺” 光伏行业掌门人控股集团
一年来,光伏行业的两大材料多晶硅和光伏玻璃成为产业链涨价的两大主角。其中,硅的价格稳定,去年底略有下降,但仍处于高位。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下游企业的库存情绪越来越强烈,多晶硅材料的供需关系再次紧张,价格不断上涨。
2021年,光伏材料的“抢购”大戏不断上演。这一次,昔日的竞争对手来到了签约阶段。
光伏材料涨价“双星”之一的光伏玻璃场在1月份出现大单后,多晶硅材料场最近又重新出现了大单。2月2日晚,领先的多晶硅材料公司GCL-Poly Energy宣布,已与龙基、中环(002129)签订硅料供应协议,其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将分别向两家公司销售不低于9.14万吨和35万吨多晶硅材料。
其中,龙基股份的供应周期为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中环股份的供应周期为2022年1月至2026年12月。根据目前的市场价格,这两份合同的估计总额接近4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未来供应中,GCL-Poly Energy将增加颗粒硅的供应。
在碳中和目标和“十四五”计划的影响下,国内新能源产业的繁荣程度不断上升,市场需求预计将大幅增加。但在光伏材料行业,由于产能供应有限,多晶硅材料、光伏玻璃等材料产品供需关系紧张,价格较高。2020年,领先的光伏企业加大了光伏材料的采购力度,数百亿份订单和合同频繁出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仅在a股水平,去年公布的光伏材料采购订单总额就达到1094.8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多晶硅材料的采购合同金额高达48.16%。
今年以来,光伏玻璃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多晶硅材料价格再次上涨。对于下游企业来说,通过锁定订单而不锁定价格来保证“战略物资”的供应,已经关系到今年甚至未来几年光伏市场份额的竞争。
400亿份大订单涉及粒状硅的供应
这是近年来GCL-Poly Energy获得的最大的多晶硅材料供应订单。受此消息影响,该公司股价在2月3日早盘上涨逾16%,盘中创出历史新高。
GCL-Poly Energy位于江苏中能硅业,曾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材料生产商。然而,最大的竞争对手同伟却“咄咄逼人”。到2020年底,后者的年多晶硅产能为9万吨,超过GCL能源。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内多晶硅材料市场蓬勃发展,导致硅材料价格上涨的“第一把火”被GCL-保利能源“烧掉”。
2020年7月,GCL-Poly Energy在新疆的多晶硅厂因事故关闭,影响了约4.5万吨硅材料的供应。次年8月,通威公司下属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多晶硅厂被淹,2万吨多晶硅产能被迫停产。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下,多晶硅材料的供需关系发生逆转,价格上涨。
但在多晶硅市场火热的三四季度,由于各大工厂停工维修,GCL-Poly Energy没有及时享受到红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颗粒硅(FBR)技术的研发引发业界讨论多晶硅环节的技术路径,并“引爆”股价。
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GCL-Poly Ener股价累计上涨
其实市场上对这项技术还是有一些争议的。据交银国际分析,FBR颗粒硅项目工艺的产品成本、工艺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还不清楚,成本问题甚至决定了该技术能否完全替代西门子法。“目前颗粒硅技术还没有大批量投产,成本还得等到产能大批量释放。”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颗粒硅技术仍需要时间来证明。
但GCL-保利能源显然愿意为之奋斗。今年2月3日,GCL-Poly Energy宣布,作为颗粒硅研发制造主体的江苏中能硅业,年有效产能由6000吨提升至1万吨,正式进入1万吨规模。
在这份400亿美元的大块硅供应协议中,GCL-Poly Energy表示,将增加颗粒硅产品的供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前者
述产能提升的投产仪式上,来自中环股份、晶澳科技、弘元新材料的代表方,均以客户身份肯定了颗粒硅产品高质量的认证结果。下游龙头之战一触即发
2021年的光伏行业或延续“疯狂”。
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48.20GW。而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今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或为55GW至65GW。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龙头光伏企业也将进入新一轮的市场份额大战之中。而在今年,下游组件市场将迎来大尺寸产品的量产入市,这也直接导致各大龙头企业继续不遗余力地“抢购”上游光伏材料。
过去一年,光伏行业两大材料多晶硅料和光伏玻璃,成为产业链涨价的两大主角。这其中,硅料价格在去年底企稳并小幅回落,但仍处于高位。随着农历年关将近,下游企业备货情绪渐浓,多晶硅料供需关系再度偏紧,价格抬头。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勃华表示,产业链供需紧张已经成为光伏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如硅料、玻璃仍紧缺,各大企业开始纷纷签订长单,保障产品供应。
多晶硅料供需关系紧张的背后,来自下游的市场竞争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020年光伏行业公布的百亿组件生产基地项目,将陆续在今年开建、投产。这使得,过去一年掀起的大尺寸组件“口水仗”,将在今年下游市场直接演变为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以隆基股份为首的“182尺寸”组件阵营和以天合光能为首的“210尺寸”组件阵营均将今年产品的出货重心放在大尺寸组件产品上。尽管业内认为,今年组件市场仍以“166尺寸”组件为出货主导,但更大尺寸组件的出货速度或将超出市场预期。根据中国光伏行业的预测,今年,160mm至166mm硅片将降低至45%的市场份额。
“大尺寸、高功率产品将会进入快速放量阶段,210、182等大尺寸硅片占比将加速提升至50%。”王勃华认为,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没有永远的“敌人”
当保利协鑫能源宣布与隆基股份签约多晶硅料供应大单时,业内将这次合作称作“历史性携手”。
“昔日单多之争‘刺刀见红’,今朝共签大单恩爱同行。”有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评论,光伏江湖没有永远的“敌人”。实际上,隆基股份与保利协鑫能源在多晶硅料方面并非首次合作。保利协鑫能源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双方此前就曾达成过多晶硅料供应协议,但颗粒硅供应尚属首次。隆基股份方面也回应表示,该公司已经在尝试性使用颗粒硅产品。
隆基股份品牌总经理王英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此次多晶硅料合作涉及颗粒料供应,看好颗粒料的经济性和应用前景。
“流化床法颗粒料不是新事物,十几年前就在拉单晶中使用,核心问题是适应高品质硅片的技术要求,乐见颗粒料品质的快速提升。”王英歌表示。
回顾近些年来光伏行业技术路线的演变,单多晶之争是不可回避的事件。由隆基股份领衔的单晶硅片阵营与以保利协鑫能源领衔的多晶硅片阵营,在过去几年一度争夺得不可开交。而随着单晶技术愈发成熟,成本快速下降,单晶产品性价比突出,多晶为王时代被取代。不过,两大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之时,将国内光伏行业带入了巨头结盟的时代——2017年,协鑫集团与中环股份前述战略合作,结成盟友;2019年,隆基股份与通威股份达成合作意向,深度捆绑。
然而,巨头结盟的时代却是乱局丛生的时代。
进入2020年,光伏产业单多晶之争已然落幕,新的焦点集聚在了尺寸上。“182尺寸”和“210尺寸”在过去一年之争,让“协鑫+中环”、“隆基+通威”的对垒时代划上句号:通威股份站到了隆基股份的对面,拥抱210尺寸。
实际上,不管是“182尺寸”阵营还是“210尺寸”阵营,其产品最终能否量产并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因素在于产品上下游供应链的构建。于是,在供应链构建之中,新的联盟体系便会形成。“龙头企业强强合作的目的还是为了形成优势互补,特别是下游组件企业搭建垂直一体化模式之时,产业链上自身空缺的环节只能去找其他企业合作。”前述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龙头企业在打造垂直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的确会出现利益竞争。例如在电池片环节,隆基股份与通威股份就从过去的合作走到了竞争层面。
今年1月19日,隆基股份发布公告,将投资80亿元,在陕西西咸新区建设年产15GW单晶电池项目。这是该公司继去年宣布投建宁夏乐叶年产3GW单晶电池项目后的又一次加码。这一意味着,当隆基股份推进“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战略之时,其此前与通威股份在产业链之间的互补关系被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