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兰州牛肉面也成了网络名人
喜欢吃面条的人很难想到兰州牛肉面有一天会沾上网上的名人味。
最近,三个在上海发家的牛肉面品牌在上海各区的面条排行榜上占据了榜首。
身边的兰州朋友只觉得离谱。他们习惯一碗7、8块牛肉面。他们无法理解大街小巷中可见的牛肉面。他们也卖26碗。他们是如何成为网络名人的?
我说,这年头,只要长得好看,就已经是半个多网红了。
他们鄙视:吃面好吃重要还是好看重要?
好玩好看=高端?
马继勇、陈相贵、张拉拉,这三个传统与土潮结合的名字,听起来像网络名人,而且都是真的红。
比如,陈相贵的超大碗牛肉面曾经砸过Tik Tok。
图源公众评论陈相贵兰州牛肉面官方专辑
说大碗太大是谦虚,用盆形容也不假。
Tik Tok的弟弟妹妹们都摩拳擦掌,想在半小时内吃到免费的门票。
新店刚开业挑战更热闹。它脸红脖子粗,会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布娃娃牛为你鼓掌欢呼。
这个想法似乎很传统,小学里有——个但如果说这些过气的玩法发生在牛肉面里,那就很有意思了。
毕竟生活是枯燥的,那为什么不看一眼醒目的东西呢?这种好奇心足以支撑年轻人去店里看看。
至于吃不吃面,看你的心情。
服务也让人满意:服务员都充满活力,微笑着欢迎你进来。他们端来茶和水,继续面对面。当他们到达时,他们会问你是否有其他需要。
只要你一开口,他们就会把好吃的辣椒油装在桌子上让你拿走。
并不是服务优秀,而是想到之前去的牛肉面店,都要自己倒水,所以这些店的服务不能说是周到。
原来牛肉面馆都是暗红色的桌椅,托盘都是铁做的,拉面的窗户又忙又乱。没有人会想到坐在那里拍照。
但新品牌们的装修,就很网红风:整体风格简约明亮,桌椅托盘为浅色木质,窗户划分清晰干净,墙上有西北风格的漫画,介绍当地文化。
在光线和环境的加持下,点餐后稍微摆好盘子,再来几张店内的照片,就足以把这碗面的时间变成朋友圈里的安静时光。
牛肉面不再是街上的小饭馆,而是落户各大商场,成为新的网络名人。
兰州牛肉面虽然名声在外,但留给人们的印象,一直都是传统,甚至还有就餐环境不好、完全没有服务。
这显然不是今天消费者喜欢的,三家新品牌有意改变这种形象,甚至已经有人称陈香贵是 “牛肉面界的海底捞”。
事实也是如此,资本对这些新品牌非常看好:陈相贵和张拉拉估值都过亿;只开了30家店的马继勇,估值超过10亿。
看来国面要高端了。
牛肉面馆变了,牛肉面没有
然而,对于这些新品牌来说,新鲜感仅限于这些看得见的“新鲜感”。
变的是牛肉面馆,而不是牛肉面.
ne-p">判断一碗兰州牛肉面是否地道,标准是“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尽管这其中又有很多细节上的讲究和个人口味的差异,但都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面食爱好者小张,去了一次西北后就被西北面食迷住了,回上海后,她开始搜寻西北面食。一周去了三次马记永,次次排队,她直言马记永是“把兰州搬回了上海”“口味和西北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很高的评价,但说到这三家之间的区别,她也觉得都差不多。
因而,对兰州牛肉面来说,面本身已经很难再做出创新。
这正是兰州牛肉面的困局。
多年来小作坊式的经营,让牛肉面陷入了同质化竞争中。
大家都在用着差不多的原料、差不多的手艺做出差不多的面,经营者大多是为养家糊口,并没有把品牌做大的想法与能力。
这三家在模式上也有变化,可能会打破这种窘境。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新崛起的品牌相比以往的牛肉面馆,专业化品牌化以及未来规模化的趋势明显,资本的注入可以让他们在食品安全、店面管理、供应链打造等方面都更为专业。
对兰州牛肉面而言,这是他们做大的机会,但在做大之后,他们还是要面对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当我们吃面时,我们在意的是什么
因此,这种机会要变成现实,也并不容易。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好看重要还是好吃重要?
好看很加分,吃饭场景很重要。
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流群体,吃饭这件事不仅仅是要好吃,还要能提供场景、方便拍照、讲好故事、便于社交。
发展迅猛的和府捞面,推出的概念是在书房吃碗面;快速扩张的遇见小面,提倡的是不在重庆也能吃上正宗小面,店面陈设也颇具重庆的烟火气。
但好吃终归是第一位的。
爆火的螺蛳粉和重庆小面,都在提醒着大家,只要口味过硬,场景也没那么重要。
以拉面说为代表的速食崛起,也在证明着这一点。
而曾经盛极一时如今跌落神坛的味千拉面,除了“造假门”外,也活生生演示了品类单一、菜单没有更新最终都会被时间淘汰的例子。
谁能做出个性化的口味、谁能在多变的市场中推陈出新,也许就能一直抓住年轻人的胃和钱包。
当场景打造得足够多、环境足够优雅、营销足够好玩后,年轻人们还是会评价这碗面是否好吃、在意选择是否够多。
兰州牛肉面的困局,是整个面品江湖的缩影。
中国的面馆很多——数据显示,2019年,中式快餐餐厅数量达到257.3万家,面品类占比达到16.8%,对应门店数量为43.3万家。
但却没有霸主——全国遍布着5万多家牛肉面馆,却没有一个所有人都能叫得上名字的品牌,即便是头部的东方宮,也才开店153家。
如果要问哪个省的面能在中国排第一,答案会是一场口水战;可当要问那些大名鼎鼎的面条种类代表性品牌时,大家又可能会争着让对方先说。
一个万能的答案是:妈妈做的面才是最好吃的。
这不只是感情因素在作祟,还有客观条件的制约。
受限于对原料、手艺、口味的追求,北方的很多面馆都还停留在家庭经营的层面。
人们也普遍认为,吃面只能到当地才可以吃到最正宗的。
品牌想要走出去,必须要实现标准化,这又是资本完全可以帮新品牌们实现的内容。
北方人离不开面,只一碗面下肚,胃才会觉得踏实。
面品永远都有属于自己的广阔市场,只要做得好吃,即便贵一点,北方人也还是会敞开自己的怀抱,贫穷的我,也依然会献上自己那并不殷实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