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生活都市网 >> 看科技 >> 文章正文

你去哪里都可能丢脸 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边界在哪里?

发布于:2020-12-05

新华社天津12月4日电(记者王京怀、杨子春、刘维珍)买房、省包、带卫生纸、上班、上学、去动物园……人脸识别已经完全嵌入生活。

最近戴头盔看房、首例人脸识别、天津禁止采集生物特征信息成为热点,暴露出人们对人脸信息泄露的焦虑。无论走到哪里,都需要“刷脸”。有必要吗?人脸信息丢失的风险高吗?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面子”?

无处不在的“刷脸”

日前,天津某售楼处未经客户许可,对收集人脸信息进行了热搜。记者走访现场,看到一个人脸识别摄像头正对着门口,走进售楼处的每个人都会被识别并抓拍。

售楼处负责人e明表示,该公司去年11月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主要用于识别客户是自己买房还是房地产中介介绍的,以便与中介分开。"大多数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设备供应商的负责人熊伟直言不讳地说。

有专家指出,让客户在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情况下接触人脸识别设备,侵犯了客户的个人生物信息安全。记者梳理了很多公开报道,发现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在倾倒垃圾、拿卫生纸、乘坐公交车、上班“打卡”、上课骂人等近30种生活场景中。

——公共场所。甘肃武威图书馆借书还书人脸识别新功能近日上线。读者在自助借还机上输入人脸信息后,即可借书还书。天津南翠屏公园去年安装了人脸识别柜。据记者个人测试,人脸对着摄像头10秒左右,门自动打开,没有获取人脸信息的通知链接。

——商业环境。最近,蒋在中国优质里程消费者投诉平台上表示,她在购买音乐节门票时,要求刷身份证才能进入会场,但后来增加了面部识别的进入要求。此外,一款国内流行的游戏最近引入了“人脸识别系统”。

生活场景中的——。今年9月,北京某小区出现了一个人脸识别垃圾桶。注册后,居民需要通过身份识别,才能正常打开盖子,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评分”。此外,一些社区也有“刷脸”、“坐电梯”等应用。

“刷脸”越多,“丢脸”可能性越大

很多企业和地方都把人脸识别技术当做高科技的“时尚产品”。但是去哪里真的有必要“刷脸”吗?

"目前,人脸识别信息被广泛滥用."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东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提出了“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必要性”有两个要求:一是除了人脸识别以外,用尽其他手段都无法达到目的,二是人脸识别这种高级个人信息的应用需要与被保护财产的重要性相称。“按照这个标准,很多场景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人脸识别技术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闯入我们的生活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2017年至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已进入普及阶段。天猫上有400多种人脸识别摄像头。价格从200元到4000元不等,以1000元左右的产品为主。

人们保护面部信息的意识不强。据记者走访,很多安装人脸识别的单位只派一名普通员工操作,没有特别严格的管理措施,有的甚至没有意识到人脸信息泄露的风险。

有专家表示,人脸信息一般存储在设备运营商。由于缺乏相关规范和保护意识,存储环节成为信息泄露的主要风险点。

智能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天地叶巍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总监吴迪表示,犯罪分子可以在对普通人的面部信息进行3D建模后窃取财产。根据《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因面部信息的披露和滥用而遭受了隐私或财产损失。

谁来保护我们的“脸”?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左晓东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更加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多个部门联合采取了多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随着应用场景的逐渐扩大,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保护组织。“一方面,我们将接受群众的举报,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另一方面,我们将从根源上打击非法获取和出售个人信息的犯罪分子,根除滋生地。”左晓东说。

许多专家建议,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带头”,划定人脸识别的禁区。最近通过的《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明确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者不得收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特征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个人信息。近日,杭州还计划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手段,规定业主不得使用共用设施设备。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家层面限制人脸识别等新技术,会阻碍技术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探索人脸识别的界限,不断探索技术进步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界限,时机成熟再在全国推广。

陈旭辉建议,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让企业对保护个人隐私权有敬畏之心,同时开展法制宣传,增强人们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

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