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生活都市网 >> 谈教育 >> 文章正文

OMO万能?OMO凉了?呼应民意后的三个“教育冷思考”

发布于:2020-12-17

*来源:焦培校长参考(ID:焦培小张),作者张申富

冷思考1: OMO,从理论主义到实用主义,注重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强调提高效率和效益。

冷思考2:机构需求范围从单一工具到全场景解决方案,账户分配还是自注册争议较大,数据安全是核心关注点。

冷思考3:线上不会取代线下成为行业共识,但不管组织愿不愿意,未来只能是OMO。

宗教需要传道者,商业需要传道者。

OMO的概念是两个大佬带来的。2016年,阿里巴巴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掀起了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的浪潮。2017年,创新作品的李开复在《经济学人》杂志上写了一篇《Meet OMO sapiens》的文章,说未来的世界将从熟悉的B2C、C2C到O2O,再到“OMO模式”,这还是一个新事物。

教育行业也有一些教OMO的福音传道者。教学工具领域,一个是南方的Bosso,一个是北方的翼鸥;在教学内容方面,以爱学、魔法学校、外教易、文学等为代表的双师型企业。这些企业早在疫情之前就打着OMO的旗号,向行业宣讲。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加快了OMO的进程。甚至诞生了极端的OMO全能论和OMO恶论。教育行业专家潘大叔曾在他的官衔中写道“教育培训行业的OMO都是扯淡”,这也反映了当时很多业内人士对教育领域的OMO的不屑和质疑。

现在,距离去年12月疫情爆发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教育OMO酷吗?

今年12月初,在第十届全国培训教育发展大会上,新东方的于、中公教育的一致提到并肯定了OMO。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到企业家的演讲,到中小机构的实践,再到全体师生的认知,教育OMO已经成为一种可以理解的模式和趋势.

当然,经过一年的普及和实践,大家一度把教育OMO当成了一个热风出口,现在也逐渐变成了三冷思想。

冷冷的想了一句:

OMO从理论主义到实用主义,注重降低成本和增加营收,强调提高效率和提升效果。

新概念的兴起必然伴随着泡沫,OMO也不例外。

潘大叔写了一篇质疑文章:“OMO目前在教学培训行业有两种模式。一是面授机构在面授中混了一些线上课程或者考试,其实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毛利率;第一,线上教育机构利用互联网大旗,授权给小型面授机构,其实就是销售加盟。”东方友博CEO朱昱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一些企业谈论OMO大多是为了融资噱头”。

我们认为,经过一年的市场选择,教育OMO已经从理论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变。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注重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并强调提高效率和效力。

首先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利玛窦创始人黄平认为,OMO可以解决线下机构效率低、复制困难的问题。“规模是线下机构最头疼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网上,即使老师教学水平更高,能力更强,也只能教50个学生。网上教学后,136名学生可以同时学习,这样效率和收入会增加,老师的工资和公司利润也会提高。”

二是提高效率,增强效果。任何概念的解读都是为概念本身“刻舟求剑”。道哈尔资本的合伙人葛文薇说:“我们不要考虑教育市场营销。教育的核心问题没有改变:效率和效力。学习者花的时间最少,花费最少,也就是应该花了100元。他们花10块钱能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吗?从组织本身来看,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实现运营成果的最大化。”

效率有“一条线”:获得客户、试听、转型、保留、更新和介绍。效果也有一条“线”:教、学、练、测、评、管。这时候你就可以比较线上和线下了?能增加收入吗?盈利?口碑?是的,是合适的OMO。

朱昱提到目前有四种OMO勘探形式的组合。1)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2)线下教学整合线上服务;3)线下招生整合的线上教学;4)线下教学整合线上招生。

作为线下地方领导机构的代表,江苏文人教育的OMO实践有四种模式。1)小班免费答题;2)线上体验加纯线下班班加线上问答;3)双师班,线上授课,线下辅导;4)离线计费类别与在线计费类别混合。

我想起一个咨询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我,OMO目前只能算是一种尝试,最终成功的标志就是效率是非OMO模式的三到五倍。

冷思考2:

机构需求从单一工具到全场景解决方案,账号分发还是自主注册惹争议,数据安全成核心关切。

博索云学校的副校长谢旭说,这是一个机构中有很多工具提供商的情况。一个市场招生的工具,一个学校管理的工具,一个教学直播的工具,一个作业练习的工具……”组织本来想用工具解决问题,最后发现带来的问题更多了。无论是简单的基本使用还是最终的数据开放,全场景系统或解决方案正成为行业的期望。”

组织确实面临着这样的困难和麻烦。武汉领先机构好学习课程(Good Learning Course)创始人李小聪直言:“首先,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平台可以完全为学生提供来、买、学、测、练、推、续课的闭环,这是非常令人苦恼的。第二,从制度上看,没有一个平台能够完全提供招聘、销售、管理、研究、准备、教学、测试、服务、挽留的闭环。”

此外,随着OMO的实践,数据成为新的关注点和新的关键。多鲸在报告中提到,OMO模式转型有三个阶段:在线、数据、智能,从在线到数据,再到智能。最终消除线上线下学习场景的界限,形成新的技术驱动的学习场景。

教学和培训机构以及服务提供商都开始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比如学术数据可以使学生学习个性化,商业数据可以使组织管理科学化。教育最终也可以从古老的中医走向现代医学,因材施教,引领千人,最终提高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我们还发现,数据安全已经成为许多组织关注的核心问题。

3 1多注意数据安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疫情的检查,传统的功能性、使用稳定性和价格可接受性这三个要求,大部分工具提供商都能满足。反而是商业伦理的数据安全问题,受到了从业者更多的关注。

教育机构最怕什么?老师跑了,把学生带走了。

以争议较大的自注册系统(师生使用手机号码注册登录平台)和后台账户分配系统(机构在后台创建虚拟账户并分配给师生,师生使用虚拟账户登录使用平台)为例。这是两种不同的产品逻辑,前者体验更好,以用户为中心;后者更注重数据安全,以客户为中心。

当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通过个人信息成功注册平台账户,以获得在线教育平台的使用权时,机构、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为账号属于注册用户和平台,与机构无关,一旦平台利用师生之间的粘性雇佣教师在自己的平台上授课,平台与教师的生产关系就会完全改变,教师和螺柱

相比之下,后台账号分发系统更安全,因为它从产品逻辑的根本上防止平台接触用户信息,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分发系统的操作有点复杂。同时,由于缺乏获取师生个人资料的渠道,采用分配制度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的想象空间要小得多,必然会影响估值。

一个教学和培训机构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自我注册制度的缺点。如果我们机构的张先生带30个孩子在平台上上网听课,机构赚60%,张先生赚30%,平台赚10%。如果平台直接找张老师合作,张老师还是带30个孩子。最后可能是张老师赚60%,平台赚40%,机构就不存在了。

如果这不是空穴来风。O2O热的时候,一群名师直接出组织。现在OMO直接招生,教,教,管。如果组织不能控制师生,就会面临生产关系转变的“大灾难”。

冷思考3:

线上不会取代线下成为行业共识,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过去现在及未来都只能OMO。

一、线上和线下的区别?

我们习惯称线上教育天堂学校,线下教育本地学校。天派的代表企业有猿家教、作业帮、向谁学习、网易有道、新东方在线等。当地学校的代表企业有学习与思考、新东方、中公教育、学达、精英等。

天先送股东,地先送客户。天牌希望上市,成为十亿美元的企业,当地的教学培训机构希望活下去,成为百年名校。天牌更注重技术、融资、成长、商业模式,不怕短期服务。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服务、招生、盈利和业务拓展,追求稳定的收入。天校五年跑不完就死,地方学校早10年成长就不死。

二、线上会取代线下吗?没有。

余认为,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地面教育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师生面对面互动,学生相互玩耍,共同成长,从而培养个性和各种社会美德。在线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讲解一些知识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跟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生和家长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通过远程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平衡。

此外,线下培训具有“强制”和“氛围”的独特优势,也能满足家长的照顾需求。所以组织可以放心,线上不会取代线下。

第三,以后不会再有纯线下或者纯线上,只有OMO。

事实上,没有一个机构会在不等待未来甚至在疫情开始之前就完全下线。很多组织觉得自己是传统的线下组织,其实是认知问题或者心理问题。我们必须也将逐渐淡化线上和线下的概念。

庶人教育董事长崔恒兵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疫情改变了线下教育的基因。“全国人民在家里都是自我孤立的,父母的习惯变了,网上的技能不学也得学,不改也得改。"

葛文薇有一个漂亮的总结和问题。未来只会出现线上线下的混合机构。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担忧,冷静的思考:“我们真正想思考的是什么土地?”是生长在阿里的土地上吗?还是生长在腾讯的土地上?还是生长在其他教育新基础设施机构的土地上?"

本文转载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教育培训校长参考”。文章是作者的独立见解,不代表芥子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标签: 线上 机构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