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生活都市网 >> 看科技 >> 文章正文

李勋精密 不想成为富士康的苹果“工人”

发布于:2020-11-27

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整合,李勋精密以较小的成本编织了自己的业务地图,业务扩展到消费电子、通信互联、计算机互联、汽车互联、连接器等五大板块,确立了增长。

还有一个富士康的“中国制造”

文\毛诗阳

几乎在苹果今年第二次推出新产品后,其产业链中的重要合作伙伴李勋精密(精密)的股价开始了十多天的下跌。11月26日,李勋精密10日下跌12.04%。

业绩上,立讯精密享受与苹果深度绑定所带来的红利时,存在客户集中单一、毛利率下降等风险;估值上,立讯精密成长迅速,但仅靠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二十分之一的营收规模,却获得了远超鸿海的市值,很难说市值没有泡沫。

要成为“富士康”,李勋精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围绕李勋精密的机遇不止于此。与业绩相比,资本市场更关注增长是否稳固。李勋成长的亮点之一在于,苹果未来能否切入iPhone组装,在苹果供应链中获得更多业务;但更重要的是,李勋精密需要利用苹果的金字招牌,来追赶国内5G、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崛起的东风。

外界对中国通信行业和loT消费电子产品崛起的期待,已经成为李勋精密等本土制造代工厂成长的背书。

李勋精密离富士康有多远?

(图片来自互联网)

股价下跌的背后,从李勋精密本身来看,公司业绩的增速并没有放缓。李勋精密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营收595.28亿元,同比增长57.33%;净利润46.8亿元,同比增长62.06%。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21.42亿元,同比增长54.54%。同期发布业绩预测,预计2020年净利润为70.71-73.06亿元,同比增长50%-55%。在过去的十年里,李勋精密绩效的复合增长率约为50%,仍处于快速增长的繁荣地带。

在业绩的带动下,李勋精密的股价在过去20个月里一路高歌,从2019年初的600亿元涨到4000多亿元。如果李勋精密的未来是成为下一个富士康,那么从业绩来看,李勋精密的股价已经出现透支增长的迹象。

直接对比双方的业绩,鸿海集团2019年的年收入为新台币53300元,约合人民币1.23万亿元,而李勋精密同期的收入为人民币623.8亿元,仅为前者的5%左右。此情况下,鸿海集团的市值合人民币约为2663亿,市盈率约为11倍;而立讯精密即便经历这一轮下跌后,目前市值仍在3500亿以上,市盈率高达54倍。

有人认为,李勋精密的利润率高于富士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布局更深,这是支撑其高估值的主要动力。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从财务报告来看,李勋精密确实有更高的利润率。2019年,李勋精密的利润率为7.5%,而鸿海的利润率为2.1%。此外,李勋精密在智能设备采购和R&D投资上确实花费很多。2019年,李勋精密R&D的投资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而富士康同期约占2%。

然而,目前李勋精密拥有13.7万名员工,而鸿海的员工人数估计在60万至80万之间。目前双方都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李勋还没有明显领先。

54倍的市盈率,意味着未来数年立讯精密都需维持极高的增速,才能满足市场预期,这显然并不容易。

业绩的高速增长加大了风险的可能性。2020年第三季度末,立讯精密的存货周转率从4.08下降到3.87,下降幅度虽然并不大,但对于一间需维持业绩高速增长的公司而言,这并不是好的信号.随着出货量的快速增加,周转率的下降可能意味着库存的扩大。考虑到李勋精密产品的特点,库存价值将有随着库存商品数量增加而下降的风险。

在商业上,李勋精密比鸿海更依赖苹果。从2014年到2019年的六年间,李勋精密的收入规模从73亿元增长到6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4%。其中,与苹果相关的业务收入从9亿元增加到347亿元,在收入中的比重从12%增加到55%左右。相比之下,富士康的代工更多元化,除了苹果,还包括惠普、戴尔、索尼等国际品牌。

(资料来源:对位法研究)

另外,在苹果系统中,支撑吉讯精密近几年增长的是苹果2016年推出的AirPods销量不断攀升。2019年苹果AirPods销量6000万,预计2020年达到9000万。然而,这种增长难以维持。根据对位研究公司的数据,AirPods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19年近50%的高点下降到目前的35%。对于鸿海来说,苹果的核心产品,比如手机、平板、整机,都是贴牌生产的产品。

李勋收购苹果订单的背景是苹果追求产业链的“多元化”,以防止出现垄断。在这种背景下,李勋可能会继续分享这一红利,并在一定时间内从苹果获得更多订单。例如,人们普遍预计,李勋将切入iPhone OEM市场,成为其性能的新增长点。但这也是一种诅咒。即使在AirPods,苹果的代工公司也包括Goer股票和其他公司。从长远来看,李勋精密几乎不可能在苹果系统中获得像鸿海之前那样的空间。

在5G时代,李勋精密能否超越中国制造的弯角

即使捆绑苹果意味着风险和诅咒,但李勋精密在捆绑过程中建立了更多的延伸,从手机部件到AirPods组装、Apple Watch组装和包装,甚至今年到iPhone组装,业务不断拓展,逐渐被视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基于平台的代工企业。

(根据公共信息,图纸:商业数据学校)

在手机领域,李勋精密在2011年收购了联涛电子,开始进入苹果的供应链生产iPad用连接器。同年,李勋收购科尔通信,开始进入华为供应链;2016年后,李勋在几个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中分享了许多红利。今年7月,李勋宣布将投资33亿元人民币收购威斯顿两家全资子公司的100%股权。威斯顿是继富士康和和硕之后的第三大iPhone代工企业,因此普遍认为李勋将进入iPhone代工链。

在汽车电子领域,李勋精密于2012年收购福建远光电子有限公司,开始成为日本汽车品牌的汽车电子供应商。2013年,李勋从德国收购SUK,进入整车精密塑料部件领域。

在声学领域,李勋于2013年收购了苏州美特51%的股权,并开始以布局机场为起点。2017年,准备充分的李勋不仅赢得了AirPods的部分订单,还帮助苹果提高了产量,大大缓解了产能瓶颈。在此期间,苹果CEO库克还参观了李勋昆山工厂,这成为了关于李勋精度的最大话题。

如此大规模的收购兼并并没有给李勋带来很大的风险。从公司财务报告可以看出,李勋精密2011年的商誉为4.29亿元,2019年底为5.33亿元。在九年的并购中,商誉的增加只有1.4亿元。

通过一系列收购、整合,立讯精密在较小的代价下,编织出了自己的业务版图,业务拓展至消费电子、通讯互联、电脑互联、汽车互联、连接器及其它五大板块,以此建立起成长性。

2010年推出时,连接器几乎是李勋精密的唯一产品,但这一业务的比重已经很低;此后,计算机互联成为传统的主要产品,2015年和2019年的营收规模分别为38.9亿元和41.13亿元。然而,在支撑了五年的增长后,目前这一收入的增长几乎停滞不前。之后是通信互联,汽车互联,消费电子连接。

其中,2015年至2019年,消费电子业务收入规模从44.16亿元增长到519.9亿元,四年增长近12倍,占收入的83.16%。同期通信互联业务收入规模由7.03亿元增长至22.37亿元,四年增长三倍以上;汽车互联产品从8.42亿元增加到23.61亿元,也增长了近3倍。

(资料来源:李勋精密2019年财务报告)

通过业务的延伸,李勋精密逐渐成为苹果供应链中的平台公司,业务空间更加富有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预计李勋精密将在苹果的供应链中获得更多的增长空间。

但如上所述,在苹果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下,李勋精密一直无法获得与鸿海同样的空间,对苹果的依赖是其商业现实的“紧箍咒”。

但在与华为、小米、国产手机、消费电子厂商的合作中,又开启了另一种可能。依靠苹果等核心客户建立的代工能力及其带来的品牌效应,李勋精密开始在中国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

相比于“世界制造代工厂”的鸿海,立讯精密已成为中国制造最优质的本土代工厂之一,依托于本土消费电子产品的崛起,立讯精密有望获得更大空间。

在通信领域,李勋精密已经进入诺基亚、华为、思科、Inspur的主要供应链;在汽车领域,李勋精密已成为长城、日产、宝马和奔驰的供应商。因此,李勋精密同时采用了5G和新能源汽车这两个概念。

李勋精密在其财务报告中没有公布其上游品牌的具体信息。但在从手机向loT转移的过程中,5G带来的硬件升级,以及国内消费电子品牌的逐渐崛起,李勋精密作为本土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展现出更强的业务扩展性。

中国通信行业和电子品牌崛起的故事,已经成为李勋精密等下游制造代工厂成长的背书。

结论:制造资源之战重新开始

但是,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为了适应上述市场的竞争,李勋精密仍然需要保持较大的投资来不断适应新产品的需求,也需要面对其他不断上升的竞争对手。

从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在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间,李勋的精密技术人员从5000人增加到13000人。为了留住人才,李勋多次推出核心技术骨干股权激励计划。此外,2019年,李勋在R&D的投资达到44亿元,是五年前的11倍。

消费电子产品快速迭代、通信设备及汽车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制造业代工已发生变化,不再是鸿海成长中,依靠低成本的低端制造能够长期维持稳定利润的时代了。,的新形势下,它为新球员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然而,竞争对手也在增加。除了李勋精密,戈尔的股票也是依靠苹果连锁店的崛起,戈尔的股票已经把业务线扩展到了不同于李勋精密的领域,包括VR可穿戴设备。

此外,李勋精密的总收入只有鸿海的二十分之一,这意味着鸿海可以为未来调动更多的资源。

除了技术人才的竞争,制造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工人的竞争也开始了。在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连锁反应中,李勋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设立了一些工厂,最近,路透社报道称,富士康也将在越南设立工厂。

综上所述,李勋精密要撼动富士康的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在苹果的链条上获得更多的空间,更要在下一次的时代机遇中争取弯道超车。

标签: 精密 亿元 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