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生活都市网 >> 聊行业 >> 文章正文

直播电商进入民营化等强监管期后能否回归a股?

发布于:2020-11-27

2020年是直播的丰收年。作为网络名人经济的见证者,作为网络名人中的第一家电商公司,如翰本来有望在今年迎来一个高光时刻,但现在只能选择暂时退出资本市场。

11月25日,如翰控股(美股如翰)宣布,公司董事会已于2020年11月25日收到由公司三位创始人冯敏、孙雷和沈超(买方集团)出具的不具约束力的初步提案,拟以每股0.68美元(或每股3.4美元)的现金购买买方集团尚未持有的公司已发行的全部A类普通股。

而此时,距离如涵控股上市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参照2019年上市时的IPO价格12.5美元,私有化价格仅为3.4美元,比IPO价格低72.8%。在经历了亏损和各种负面传言的阴影后,如涵控股的股价也一路下跌,市值缩水一大半。

曾经作为网络名人新经济模式的探索者,如翰在资本市场本来是有望如鱼得水的,但现在为什么故事不能继续了?

一、是张大奕拖累了如涵吗?

就在宣布私有化提议的前两天,汝南控股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新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上一季度总净收入为2.485亿元,同比下降9%;净亏损同比缩小38%,至3120万元。

这仍然是一份糟糕的财务报告。

自营业务项下产品销售收入1.292亿元,占如涵收入的大部分,同比下降37.9%,为2.079亿元。下降的第一个原因是一些网店从自营模式变成了平台模式。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网店数量从去年同期的23家减少到17家,自营模式的网络名人数量从去年同期的7家。降为3;二是受负面消息影响,网络名人中某店铺收入大幅下降。这位网络名人是如翰控股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网络名人张大奕。

如韩如涵在财报中所说,自2020年4月以来,受到负面宣传影响的顶级KOL网店所产生的产品销售收入大幅下降。

一条微博蒸发了上亿的市值。为什么网络名人电商如涵如此不堪一击?张大奕是个累赘吗?

事实上,张大奕曾经拥有超强的带货能力,曾在三天内完成普通线下店铺一年的销量,为互联网电商打造了一个销售神话,其淘宝店也屡创销售记录。在如汉三年的发展过程中,张大奕不仅为母公司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经营收入,还创造了大部分利润。

或许,当时的负面消息只是导火线,导致了如翰一步步走下坡路。本质在于其商业模式本身。这也是一直压在汝南身上的三座山。

二、如涵身上压了三座大山

如翰控股成立于2012年,原名“利百林”,是由如翰首席执行官冯敏夫妇创立的一个淘品牌。2014年,如翰通过“网络名人营销”模式吸引资本关注,获得萨夫兰亚洲投资A轮融资;2015年从联想君联资本获得数千万轮B融资,同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孵化网络名人。2016年,阿里看到了直播电商的机会,然后投入3亿元进行C轮融资,比如登陆新三板,估值33亿。

2019年4月3日,如翰控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网络名人中第一家电商公司。张大奕也成为第一个在纳斯达克敲钟的中国网络名人。

而过分依赖几个人头网红来获取收益的方式,一直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结果,如汉控股上市,开盘即破,美股当日收盘跌37.20%。

入汉上市首日爆出后,王思聪也在朋友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入汉控股目前的运营模式尚未得到验证

总体来说,如翰受到外界的批评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亏损的问题;第二,收入单一,靠人头线上名人。从数据来看,在2018财年、2019财年和2020财年,张大奕门店对如涵总收入的贡献分别为52%、55%和58%。占一半以上并持续增长;第三,很难复制下一个张大奕。

事实上,如涵这几年一直在尝试孵化新的KOL,但是营销费用很大,但效果并不明显,仍然无法改变业务疲劳、增长瓶颈、收益不理想的问题。

虽然如涵的两个业务收入,平台业务的产品销售收入和服务收入在上一季度几乎持平,但由于处于向平台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转型的痛苦。

事实上,今年年初,市值大幅贬值,已经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价值不乐观。再加上4月份的丑闻,更是雪上加霜。

资本市场持续不尽人意的表现,可能是创始人推动汝南私有化的主要原因。

一些分析师认为,如果私有化被纳入这一计划,它实际上会“回到a股市场”,然后回到a股市场。但从大环境来看,直播电商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强监管期,回来后能否成功上市a股还是未知数。虽然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但也远不如以前。

来源:财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