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生活都市网 >> 生活快讯 >> 文章正文

宋代人优雅到极致的“茶”

发布于:2021-07-06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文艺复兴”。在社会人文艺术的影响下,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清雅幽静的生活。

宋代吴注《梦粱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种忙碌,不累家”,指出了宋代文人雅士生活的“四事”或“四艺”。这四位艺术家通过嗅觉、味觉、触觉和视觉来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到艺术境界。

本文讲述的是宋人追求的极其高雅的点茶生活。

刘崧松年推出茶地图轴

我国饮茶方式经历了唐代沏茶、宋代点茶、明清制茶、现在饮茶等几个发展阶段。在中国茶史上,有“茶兴于唐,茶兴于宋”的说法,而宋代的点茶在中国茶道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代点茶的步骤

1.碎茶从烤茶笼中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

2.磨茶用茶坊把碎茶磨成粉。

3.罗茶将茶粉进一步过筛,确保均匀。

4.将茶粉放入盒中,倒入茶盒中。

5.从灯中取适量茶粉放入灯中。

6.虽然点茶过程中只有注水、搅茶末两个动作,但宋徽宗却一丝不苟地将其总结为“七汤点茶”。

7.在搅拌茶粉和注水的同时,用茶篮吹茶汤,使茶汤呈现稳定持久的泡沫。

在“七汤”之前,首先要“调糊”,“量茶收汤,调如融胶”。根据茶叶的量,注入适量的沸水,像熔胶一样将茶膏调整到一定的浓度和粘度。

七汤点茶方法

第一次注水要围绕茶杯壁,以免让水渗入茶膏。先搅拌茶膏,逐渐增加点击和打击,用轻手和硬茶篮,手指和手腕一起盘旋,茶汤上下彻底,表面像小星星和明月,生出明亮明亮的泡沫蛋糕。

从第二次注水到第六次注水,动作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完全不同。每个注入点、注水量和吹气旋转的力度都有各自的应力。

对于第七次注水,要重点看茶汤的淡浊和汤花的疏密。

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8、置茶托

汤花呈现出美丽颜色之后,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

文献记载

“凡欲点茶,先须劦盏令热,冷则茶不浮”。——《茶录》

“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延福宫曲宴记》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

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

[正束]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

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大观茶论》

【注释】

点: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调膏继刻:调膏,来人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未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本文来源:图文综合来源于七茶文化(qichawenhua),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标签: 茶汤 宋代 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