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负债的年轻人:他们可以用信用消费 永远不会用自己的钱手续费把人拖向深渊
按照规定,只要你按时还款,系统会鼓励你多借钱。如果您不能一次性支付,系统将为您提供贴心的分期还款服务。好像一个月只需要还一点钱。这种分期还款会进一步麻痹借款人的判断,误以为还款容易。手续费,分期服务费,变相增加利润,最终会把人拖向深渊。
“如果我能用信用消费,我绝对不会用自己的钱。”在过去的双十一和90年代,李成(化名)在各大电商平台消费超过3000元,其中超过一半的消费是通过白条、花坛等支付工具支付的。李成只是90后借贷消费大军中的一员。支付宝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有6500万人开通了花坛,这意味着每10个90后中就有近4个在使用花坛消费。
白条、鲜花等工具是JD.COM、淘宝等电商平台推出的一种信用消费工具,不同于传统的“一手配送”或“一手配送”。用户可以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享受一定期限的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为提前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利用上述信贷消费工具和产品推进消费在年轻人中相当流行。这种消费行为一方面满足了青年人在某一阶段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由于“先消费,后付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债,在社会上争议很大。
数据显示,信贷产品在中国年轻人中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逾期贷款也在上升。提前消费的年轻人长什么样?债务背后是什么?消费贷款对年轻人有什么影响?如何正视借贷和消费?带着各种问题,记者调查了借消费的年轻人,试图还原真实情况。
谁在借钱消费?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网上购物者,李成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购物,她使用并熟悉借条和花坛等支付工具。“如果我能用信用消费,我绝对不会用自己的钱。”李成说。在购物付款过程中,李成发现用鲜花付款可以减少一定的金额。抱着存点钱的心态,李成试了一下。每次购买付款后,平台默认以鲜花付款。“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就一直在用。”每月账单出来后,李成会及时付清欠款,绝不逾期。“这样,我就可以用我的现金来管理我的钱,我可以用我的消费来分期满足我的购物需求。我不会有债务。为什么不呢?”李成说。
刘光(化名)是广州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也是一名消费贷款用户。他告诉记者,每当他遇到他想要但负担不起的东西,他就会用消费贷款分期购买。就在最近,为了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刘广用消费贷款给自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电脑需要一万多。如果你向家人要钱,他们肯定不愿意给。就是不开这个口。”刘光告诉记者,不需要一次性付款,所以除了每月1000多元的分期付款外,还有几百元的生活费,每个月的家教收入也可以用来偿还贷款。“我在合理控制范围内提前用电脑,感觉还不错。”刘光说。
不难看出,消费贷款的用户在努力满足各种消费需求,但他们的理解和还款计划是不同的。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2019年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信贷产品在中国年轻人中的整体普及率已达86.6%。扣除作为支付工具的部分,中国年轻人的实际负债约占年轻人总数的44.5%。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国逾期半年的信用卡总量已飙升至854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在这些逾期借款人中,几乎有一半是90后。为此,关于年轻消费者提前消费、债务沉重的问题,舆论争议很大。
理性与欲望博弈
不同的人对借贷和消费的理解不同,正是这种理解上的差异,让他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对李成来说,频繁使用消费贷款的主要驱动力在于:
第一,可以把手头的现金存起来做理财;第二,可以积累平台的信用点。“当你信用评分高的时候,就像银行的VIP客户一样,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荣誉。”第三,这些电商平台的广泛应用场景也是其消费贷款产品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我的支付信用很高。租共享车,自行车,充电宝都不用交押金。住酒店也有优惠。”第四,可以记账消费。“我在平台上花的钱都有痕迹。我能清楚地看到这些年我花了多少钱,用了哪些方式。”李成说。
不想占用资金,这是很多人选择信用消费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买了一些长期的商品,我一定会用花,否则我会花很长时间来支付,并占用我的钱。”深圳一家公司的职员刘女士说,她的信用卡过期了,后来她懒得换了。但是在电商平台上开通消费贷款比较方便,卡管理费也没有什么套路,她干脆开始使用电商平台的信用消费工具。
但正如刘女士所说,消费贷款是很容易打开的,在初期对消费者来说几乎没有成本。面对这种巨大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理性看待的。在豆瓣集团,一个叫“责任联盟”的团体做了一个热搜,是成千上万负债青年的聚集地。在这里,债务人讲述他们的债务的痛苦,并在艰难的方式来支撑。
“我看着身边的人就想拥有。第一次尝试超前消费的快感,我停不下来。”不到是“债务人联盟”的成员。他在帖子里写道,借钱之前没想太多。他只以为有钱就会花,涵养不强。以前他不担心负债,现在负债已经近十万,估计要两年才能还清。
借贷消费市场扩张背后的逻辑
总体来说,国内从事消费金融的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商业银行、特许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包括柏华、JD.COM白条、美团月供、苏宁自愿支付,特许消费金融公司包括Gitzo、兆联等平台。
记者观察到,今年以来,在疫情形势下,商业银行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市场主体,对消费贷款产品给予了充分的优惠,不仅增加了贷款额度,而且普遍降低了贷款利率,部分利率甚至降至4.5%左右。——信用卡作为最常见的高级消费金融工具,近年来也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中国发卡量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5%。2019年,中国信用卡发行总量为7.46亿张,同比增长8.75%,银行向消费者推广信用卡的力度有增无减。
这些都使得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虽然2017~2019年有所下降,但2019年仍有15.92%的增速,高于个人贷款和其他类型贷款的平均增速。截至2019年底,全国26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达到4988.07亿元,贷款余额4722.93亿元。
借贷消费这种业务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首先,从获取贷款来看无疑是相当便捷的。“你在手机上点击几下就可以拿到账号,可以分期付款。日利率只有十分之几。之前不知道借谁。现在我手里有一台机器,什么都有。我会选择借谁。”住在长沙刚工作的年轻人李广(化名)描述了他看到的消费贷款广告。
其次,从借贷成本来看,记者调查发现,各家消费金融平台展示的借贷利率都不一样。记者登录了几个消费贷款平台,发现近80%的平台没有标注年化利率,只是用“最低日利率”和“平均日还款”的语言宣传贷款利率,与实际执行的利率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除了贷款利率,还有服务费。
据记者粗略统计,页面上只有柏华、吉藏消费金融、尹蓓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中行消费金融显示年化利率。如果直接用年化利率,服务费可能高达30%以上,会吓走一部分客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消费贷款平台在营销时选择显示日利率的原因。
借贷成本这么高,不良率怎么办?据银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略高于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较2018年下降0.11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率中位数来看,2019年为2.03%,比2018年上升0.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工行、农行、建行、交行、邮储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65%、1.81%、1.17%、2.9%和1.99%。
不难看出,在贷款利率高、坏账率低的情况下,消费金融平台除了资金成本之外,仍然有着相当不错的盈利状况。以蚂蚁集团为例。在今年上半年蚂蚁金服725.28亿元的营收中,小额贷款科技业务(包括消费信贷和微运营商信贷)贡献了集团近40%的营收。
拿捏尺度与边界
消费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刺激和促进了高级消费,从而使一些个人负债迅速增长。这个结论似乎很正确。但作为消费金融的独立商业主体,它通过合法经营实现商业价值,获取利润,并在其经营过程中向目标客户传播消费信贷的概念,本质上与任何一次产品发布会上推广的产品概念相同,即宣传“消费需求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实现,通过金融手段实现资源再配置是一种正常的消费行为”。
不可否认,消费贷款的低门槛和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消费的欲望。“因为不需要付现金,所以对花了多少钱没有感觉。”刘光说。许多接受记者采访的用户对刘光也有类似的感受。在消费贷款面前,消费的金额只是账户上数字的变化。用户对钱不敏感,花了也不心痛。不可忽视的是,消费贷款如果能一次性还完,是不会产生任何费用的,但是分期还的话,费用会很高。这也使得刘光选择分期付款时更加谨慎。
舆论争议的焦点是消费贷款针对的是相对年轻的人群,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不匹配。这些人普遍缺乏独立的判断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消费贷款的引导下,容易出现盲目、不合理的消费。因此,消费金融往往被视为未能履行其作为社会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这与商业道德相悖。
在这方面,消费者和消费金融平台是否把握住了“借贷”的规模和边界?大学生小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今年年初,他借了一笔钱,没有及时归还。过了几个月,他想用贷款,于是还了贷款,但再次申请贷款时被拒绝了。他的同学小张在花圃贷款拖欠,花圃金额立即下调。
然而,仍然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尝到了满足他们物质欲望的甜头,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
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台的规模在于风险控制。深圳某支付公司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其实蚂蚁、JD.COM等电商平台的风险控制非常好。基于大数据的用户额度基本合理,只要不从多个平台借款,不借钱。不存在他们无法正常使用的风险。”
按照规则,只要你按时还款,系统就会鼓励你借更多的钱。如果一次性还不上,系统还会贴心地为你提供分期还款服务,看起来一个月只需要还一点点钱。这种分期还款会进一步麻痹借款者的判断,误以为还款很轻松。手续费、分期服务费以及变相利滚利的层层加码,最终会将人拖向深渊。
借贷消费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非常普遍,但也受到社会文化的挑战。直到1927年,美国社会才普遍承认债务消费。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所所长、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他的著作《金融的逻辑》中解释说,分期消费的安排使个人消费过程和收入过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化。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来缓解不同年龄段收入不均衡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
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借钱创业并将其投入生产活动是“生产性贷款”,而借钱吃饭、喝酒、娱乐、穿衣、住房和交通是“消费性贷款”。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曾在他的著作《分期付款销售的经济学》中提到,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因为“消费也是生产”,没有进不去的消费。在他看来,一个人表面上花了钱,什么也没有生产,但实际上,他的消费支出也是一种生产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如果一个人生活舒适,开好车,穿智能正装,他就会越来越努力,做更多的生意,创造更多的价值。另外,根据对美国大量个人借贷和消费数据的研究分析,债务消费会让消费者在财务上更加自律和自律。
我们既要正视消费金融的生态建设,也要正视消费信贷本身的价值。“互联网平台作为支持借贷和消费的工具,需要更加规范,加强风险控制。”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姜涵认为,互联网平台应更准确地建立信用模型,如信用门槛、额度、期限、还款期限、风险计划等,以加强整个市场的自律。
最近发布的两个文件也可以一窥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的态度。一方面,11月初发布了网上小额贷款新规,对网上小额贷款提出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出台文件,降低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被认为是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重信号。
事实上,今年批准建设的消费金融公司已经进入快车道,批准了五家新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预见,在国内流通顺畅的背景下,没有大量的坏账和投诉,消费金融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