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生活都市网 >> 看数码 >> 文章正文

市值超千亿美元 市盈率超过腾讯和苹果小米 中场休息后你怎么看?

发布于:2020-12-28

在质疑和欢呼的混合舆论中,小米的市值攀升至1000亿美元的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12月中下旬之后,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如政府将互联网反垄断提上日程),恒生指数继续下跌,但小米依然跑赢大盘(2020年9月之后,小米开始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占比2.59%)。

作为价值投资的粉丝和信徒,如何看待小米的表现?从企业基本面来看,今天的业绩是被低估了还是被高估了?

先看市盈率,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米TTM的市盈率达到了52倍,比苹果高40倍,比三星同期高21倍。市盈率普遍高于同类手机或通信公司(同样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中兴通讯市盈率不超过40倍)。

同期,阿里、腾讯、百度等领先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均在30倍左右,谷歌、微软均不超过35倍。

上市之初就有一种观点认为小米强调互联网质,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赢得一个好的定价,这与以卖硬件为主的联想不同。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如今市场对小米的溢价不仅远超过了联想,且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也就是说,对小米在当今资本市场的未来的预期,不仅仅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和一家硬件公司,而是远远高于任何一家单一的定性公司。

这是为什么?

2019年初,雷军宣布正式推出“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称“这是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但2020年8月,其核心战略升级为“手机AIoT”。虽然是手机和物联网这两个业务子集的深度合作,但其效果必然会从加法到乘法有所不同。

战略由宣布到落地,进而结出果实,不仅需要口号和理念的布道,更需要组织内部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以新的组织形式激活企业活力,我们最初认为这一战略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在2020年12月,小米集团进行了新一轮的组织结构调整,成立了三大部门:软件与体验部、互联网业务部和商务中台部。

目的显然是为了弥合部门之间的业务差距,让手机和物联网业务融为一体,重新激发组织活力。此外,在企业快速增长周期中,员工大量涌入,存在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淡化的风险。结构调整,既提高了组织战斗力,又巩固了企业文化。

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手机业务和物联网的乘数关系能为企业产生多少变量?这是小米长远发展的关键吗?

这是本研究的重点。

我们首先梳理了近年来手机和物联网业务的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

物联网业务前期,其成长主要是由小米手机用户前期的庞大群众转化而来的。前期两大业务增长几乎是两条横线,物联网业务由于基数低,增速远高于手机。

但2019年第三季度之后,上图双方的成长越来越近。2019年第四季度,手机业务增长迅速反弹,几乎与物联网增长同步。之后,他们保持了几乎相同的增长率。到2020年第三季度,手机业务甚至超过了物联网。

如何才能理解手机和物联网的协同作用?

2019年之前,两大业务确实呈现出“分流与分流关系”,但双方的增长开始分化。一方面,物联网业务开始渗透到非小米手机用户,如电饭煲、电视等爆炸性产品。在成功运营下,物联网业务获得了巨大的新市场。据相关媒体报道,米家App非小米用户已达68%。当时,物联网和手机确实有“加成”关系(也是平行关系)另一方面,随着手机业务走出国门,走向高端市场(增长的

我们想到的毛利率:如果两个业务能够实现“体验融合”,以乘数安排重新面对市场,自然就能摆脱价格战的束缚,在终端市场盈利,重新走向优质利润。

于是我们整理了手机和物联网业务毛利率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虽然中间偶尔会有波折,但总体而言,是否可以通过业务和组织的梳理,拿到的新的增量,而这是否又是跑赢行业,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主要原因呢?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在最近几个季度一直非常稳定。

如果从静态思维来看,这可能是受当前单季度高端机型发布的推动,也可能是以电视机或笔记本为代表的高利润产品销量较高,但手机和IoT业务的毛利均呈稳步的上升态势,尤其是IoT业务,2020年Q3毛利率较2018年Q2增加了4.8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当两个业务在“加成”状态下保持协同时,在总营收方面对冲了对方的外部压力,更重要的是,也提高了对方的盈利能力,这是小米原有商业模式的基本优势。

双方关系由“加法”变为“乘法”。根据以上在“加成”状态下的表现,无论是营收还是毛利都会在“乘数”水平上有所提升。

在现有模式下,以动态眼光来看,两大业务在终端市场并未陷入价格战中,有利于于改善盈利预期。

也就是说,虽然市盈率已经超过苹果、腾讯、阿里,但如果按照上面分析的未来收益预期实现,那么目前的市盈率反映的是未来的预期,1000亿美元的市值对小米来说应该是合适的。

三年来,小米走过了很长的路。2018年后,手机业务遭遇下行风险。上市后股价屡遭挫折,对小米模式有诸多质疑。但是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短期的问题可以在长期的策略中逐步改善,然后走出低谷,迎来新的生活。

比如2019年全年,小米的市场费用与收入之比几乎直线上升。当时我们也认为,这反映了小米手机在终端市场的压力,有必要增加对经销商的广告费,以促进销售。但在2020年,该指数稳步下滑。

在前面的分析中,2020年第三季度的总收入,无论是手机还是物联网业务,都处于乐观的复苏过程中,但同期市场费用占比却在下降。

我们不确定这是否完全是由于两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手机+AIoT"战略实施顺利,保守估计此两项业务将带来数十亿的新增毛利,对改善年度总盈利意义重大。

基于以上,我们认为,接下来对小米一系列问题的看法,除了业务基本面(包括出货量、毛利率等因素)外,更多取决于组织结构升级是否会为企业长期效率的提高提供动力。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小米,以及小米代表中国商界的基本“坑”。

在运营细节上,有很多“坑”,比如竞争对手、行业变化、渠道控制等。每一个确实都与小米的未来和短期市值管理有关,但从长远来看,当组织内部跨部门之间形成“强关系”之时,战斗力自然会得到加强,组织管理正确迭代所带来的主要目标也是运营效率的提升。,

中国改革开放后,有代表性的企业已经领先了三五年,长虹企业很少,这与此密切相关。即使企业上市后,也应该能够通过便捷的融资渠道促进其成长,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企业很少。

这不能完全怪管理层:

中国资本市场尚未采用AB股模式,在此前提下,管理层很容易被股东的短期回报诉求绑架,小米作为以硬件起家的企业,最大的“坑”乃是:短期追逐盈利指标,对内压缩预算,对外谨小慎微,以庞大现金流自诩,在维护和巩固短期利益中牺牲了未来。.

公司治理的局限性,加上管理层的约束,可能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

当企业处于最佳状态,运营最成功的时候,能否跳出短期波动,用战略眼光进行投资,应该是所有创业者面临的“坑”,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

雷军此前宣布,小米2020年研发支出将达到100亿元,2020年第三季度研发支出为3.2%。在这方面,小米比R&D同类企业更激进,或者说对未来更有热情。

我们已经编制了小米季度研发支出,如下图所示

物联网业务发展后,小米采取投资生态企业的发展逻辑,直接催生了:通过投资行为将部分硬件R&D转移给生态公司,在不影响小米集团财务报告损益表的情况下实现业务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米的研发支出根本不代表在R&D领域的真正投入。

在公司治理(管理层是大股东)和投资未来的创业精神下,小米在这方面是卓越的。这是否意味着小米将随着R&D的发展而成长?

我们不知道小米未来是否能成功穿越“坑”,但这是小米未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对此是肯定的,也与小米成长的坚持和耐心有关。

最后说一下小米市值这个有争议的话题。

之前由于谨慎的原则,我对小米市值的预期比较保守。特别是在12月初宣布发行8.55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并以每股23.7港元的价格配售新股后,我认为这将稀释小米的每股收益,这无疑是一种不良行为,并做出了小米股价已经结束的判断。

此后,小米股价虽然经历了短期下跌,但立即上涨,在撰写可转债时上涨了15%以上。市场似乎已经彻底消化了增发的消息,继续看好小米。有人认为未来营业利润的不断提高,会对冲增发新股对每股收益的稀释。

市场对小米一直保持着乐观宽容的态度。如果小米的运营效率继续提高(尤其是新手机AIoT策略确定后),对未来的市场价值仍有明显的驱动力。

小米市值超千亿美元,市场对其未来寄予厚望。无论是盈利还是增长,小米都需要实现更好的满足市场预期,但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未来。希望小米在成长中能保持足够的冷静,这需要很强的决心。

希望几十亿美元只是小米的中点。

标签: 小米 业务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