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展有多野?
原艾利门瑞士默默看着
即使你身边没有艺术界的朋友,你也很可能听说过不久前上海繁忙的艺术周,甚至刷朋友圈完成了一场“观云展”。
这一次的两个展览,西海岸艺术展和ART021,网上名人密度达到了每平米五尺,他们在有限的空间里一个个留下看美图,千方百计收集九宫格朋友圈的资料。这么高的拍照热情,任何一个适合摆姿势的艺术角,都很难通过网变成鱼。
“看五分钟的展览,拍两个小时的照片”——如果你有过在一部作品(翻白眼)之前等网络名人拍完照片的经历,你就知道这句话根本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看展会手册,直接去热门打卡点“咔咔咔咔”,摆几个姿势换几个表情,修改图片发给朋友圈。你完了。进出图书馆不需要半个小时。
艺术家是谁?展览的主题是什么?当时忙着拍照,没注意。
他们最熟悉艺人名字和展览主题的时刻,发生在他们在朋友圈写文案的时候,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检查,拼错了会觉得丢人。
仔细看,9张图里怎么有5张他/她自己的照片?
——这是大多数网络名人打卡展览的套路。即使你从未在展览中摆过姿势,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展览打卡策略也能让你感受到网络名人拍照的一些方式。
比如绝对不看镜头的“穿越你的世界”之风,“抬头静心”之风,“瑜伽舞健身”各种夸张动作之风,“高级性冷淡”之风,“假装认真看展览”之风,——。言下之意是,虽然我是来拍照的,但也受到了艺术的严重影响。
在小红书里不仅有展览的照片打孔点列表,还有详细的化妆和佩戴建议:
比如teamLab,一个很酷的光影展,尽量穿纯色,让花朵图案环绕全身;但是像灯光昏暗的展览,要穿反光材质的衣服,化妆用剧的欧美妆比较好。
但是在三维现实世界中,网络名人展并没有社交媒体那么安静。为了得到一张好看的照片,时髦的少男少女们的努力让听者落泪,听者伤心。毕竟普通人只是静静地看一场展览,从出发前到出发后,网络名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放松。
寒风凛冽的外墙也是拍摄的绝佳场所
画廊工作人员ABC已经看到了网络名人有多狂野。她和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艺术家在我们的画廊举办展览。他的作品以玻璃为主,容易沾上灰尘。因此,我们在画廊入口处贴了一张“禁止触摸”的通知,并在作品前安装了围栏。
当时,一位网络名人走进围栏拍照,把头伸进作品,手里拿着作品,在艺术品上留下了他的指纹。因为她的行为实在是太夸张了,所以我很有礼貌的约她出去。但她马上点开了大众点评的网站,问,为什么别人可以这样拍而她不行?我耐心解释说这些不文明的拍照行为也是不对的,我已经提醒过他们了。
但她无视了,威胁要向我投诉。后来我们同事上前看了监控。网络名人的拍照行为真的太大胆了,同事跟她说了几句,她就哭了。我们无能为力,所以什么都不会说。没想到,她回到展厅继续含泪拍照。我真的很佩服她。"
但是,这种夸张的事件在农行的职业经历中并不是个案。她告诉我们,有一次网络名人拖着一大箱衣服去拍照,被博物馆拒绝后,她直接在公众评论上给了画廊差评。
另一位艺术家华仔也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经历。“在一次展览中,艺术家设置了一个与展览作品相对应的部分,有许多圆形灯泡垂下的设计。当时我看到有人为了在照片背景里营造一种摇摆的感觉,把灯泡当钟摆推了一下。”这让她无言以对。“一方面,很容易破坏这项工作。另一方面,也很容易接触到附近的其他观众。”
所谓“网上名人展”,多指电影率高,在社交媒体上二次传播迅速,吸引更多人打卡的展会。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说到网络名人展的发展,社交媒体都是不可避免的。像teamLab的《花舞森林》这样一个现象级的网络名人展,即使不亲临现场,也一定是在社交媒体上完成了网络展;以及网上名人展厅如油罐美术馆、PSA、蒋木木美术馆等。你一定很熟悉他们。
蒋木木美术馆“铁皮人的心”
一个展览或者一个展厅如何成为网络名人?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是否值得为此发朋友圈。任何有潜力成为网络名人的展览都是不可忽视的。也许在国内的语境下,这个词应该改成Redbookable ——,可以给用户提供容易被赞的图片。
那么为什么在网络名人展上拍照会成为目前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呢?
答案显而易见。在展会上点一张好看的照片,显然比一本正经的看书,用心的看一部电影,要容易得多,效率也高得多。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经历了一轮过度使用之后,“高级感”这个词从兴盛走向衰落,但对高级感的追求却从未离开渴望展现自我的年轻人的内心。
但其实“网络名人展”是一个很笼统的标题,涉及的概念很复杂。在可称为“网上名人展”的展览中,既有纯粹的商业展览,也有严肃的艺术展览。
比如你的朋友圈里一定画过的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雷尔(James Turrell),一直致力于用光进行创作,在美术馆的空间里构建一个奇异的感官世界。他的作品也因为高质量的电影制作效果,站在了遥远的东方社交媒体,即朋友圈——鄙视链的顶端。
另一个例子是丹尼尔阿萱的《现在在现》,去年火了,或者草间弥生和伊夫克莱因,你更熟悉.他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家,只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适合拍照,所以展览在网络名人中排名靠前。
不同的艺术家对展览打卡有不同的态度。
“一些艺术家非常鼓励互动,甚至在他们的创作中构思拍照的动作,”华仔提到。近年来,艺术博览会上出现了许多带镜子的作品,其中包括对观众的拍摄;ABC在采访中还提到了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之前在外滩美术馆的展览。“艺术家鼓励大家把他放在展厅的东西拿回家。这是艺术家自己的想法,就是在纯艺术的范围内考虑这件事。”
“但有些艺术家会觉得自己的作品与观众拍照无关。”花童说。
另一种线上名人展是纯粹的商业展,比如出现在各大商场,靠收门票盈利的线上名人展。这种展览从它作为网络名人诞生之初就开始了,展览现场的一切都是为了拍照服务的。
2016年,美国成立闪展冰淇淋博物馆,人气极高。它曾创下五天内门票售罄后有20万人进入等候名单的记录。即使票价高达38美元(270元人民币左右),也还是很难买到票。
2020年,冰淇淋博物馆宣布将在纽约重新开放。看看这里打卡的照片,就能明白为什么冰激淋博物馆流行了四年还在流行。——太受欢迎了。
冰淇淋博物馆,内VS外
在中国,早在几年前,一场3D视觉展就引发了打卡热潮。几年后,不可思议的减压博物馆、孤独泡面、失恋博物馆、棉花糖、白日梦等没什么内涵的展览,依然可以在朋友圈放映。
失恋博物馆
虽然方便面在世界上真的很好吃,但是“孤独方便面”展览是什么?
除了以上两种类型的网络名人展,还有第三种类型的“网络名人展”,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
自2018年4月起,草间弥生和村上隆的假货展览在深、广、武、沪等城市出现,假货也在展览中展示。
兰登国际的大型装置雨屋自2012年诞生以来名声大噪,假冒的“雨屋”随处可见,以著名装置艺术的名义在伦敦巴比肯和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进行欺诈性宣传。
在与几位艺术家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打卡在线名人拍照”这件事上,美术馆并不都是对立的。相反,一些美术馆甚至鼓励网络名人打卡。
艺术从业者小白告诉我们,他曾经工作过的一家艺术机构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吸引人们打卡,比如专门设计一些照片打孔点,举办kol特别展览,以及举办一些年轻人的聚会。“对于私人美术馆来说,盈利还是很重要的,要保证以后能继续活下去。”小白说。
今日未来馆”。未来幻想”展览网站
他目前在另一家美术馆工作,并不排斥网络名人打卡行为,但这是另有原因。
“中国人对美术馆的热情一般没那么高。当然上海更好。通过打卡的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美术馆。不管他知道展览的百分之十还是百分之五十,至少我知道有一个像美术馆一样的空间。”小白说,他提到他的艺术博物馆正在考虑开设一个官方的小红书账户,以一种更加脚踏实地的方式向年轻一代宣传艺术展览,也许还会使用流行的词汇。
对于大型美术馆来说,“艺术的公共性”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前几个月红砖美术馆有个关于没收学生写生簿的讨论。扣留写生簿的工作人员认为,如果观众把写生簿带进来,会让别人以为可以在美术馆写生,印象很不好。
后来红砖美术馆正式发布通知说“写生活动需要提前三个工作日电话预约,由美术馆工作人员陪同”。
红砖艺术博物馆
对此,小白问我们:“既然美术馆是公共空间,为什么别人不能进去拍照或写生呢?当然,——的前提是,你要遵守美术馆的相关规定和看展的礼仪。”
“谁是艺术博物馆?我们不能因为对网络名人有一些刻板印象就把他们都拒之门外。美术馆对所有人开放。”
相对来说,美术馆也有比较完整的安全体系和运营体系,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网络名人触碰展品。
但是,也有人绝对反对“给网络名人拍照”。
“我们不需要流量,”美国广播公司非常直接地告诉我们。“况且网络名人吸引的流量是和别人差不多的人,不欢迎打卡的人。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流量。”
她目前在一家商业画廊工作,展览的日常运营没有公共美术馆完善。因此,她对网络名人的出拳极其反感,因为害怕给网络名人拍照会损坏艺术品。
当网络名人过度拍照时,ABC会上前劝阻,但往往碰壁。“他们觉得他们是顾客,把我们当成服务员,所以他们必须为他们服务,”美国广播公司说。“大多数人的态度是,‘我碰了之后发生了什么’,有些网络名人的态度挺好的。当你第一次提醒他的时候,他可能会说对不起,但是下次注意了,但是10分钟后去看了,他还是在摸。提醒他也没用。”
但有一点,公共美术馆和商业画廊达成了一致:禁止商业拍摄。
在此之前,美术馆和画廊是淘宝店主拍摄卖家秀的绝佳选择。
带上摄影师,在场地厕所换衣服。只需要几百张票,从开场到结束都可以拍摄。很划算。
但对于艺术家来说,这就侵犯了作品的商业权利;对于其他参观展览的人来说,网上名人更换衣服和摄影也会影响其他人的体验。
“现在看到拖箱子有拿淘宝的嫌疑,我们会劝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波波告诉我们。
美术馆对待“给网上名人拍照”的态度也向策展人和艺术家提出了新的命题:是否应该在创作时融入一些更容易传播的视觉元素?策展时要不要设置一两个适合拍照的打卡点?在考虑艺术性的同时要平衡大众的接受度吗?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艺术家的内心都有自己的答案。
正如艺术从业者所说,“网上名人拍照”可能是吸引年轻人进入美术馆的最快方式,但在吸引他们之后,如何完成下一步的艺术教育是一个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否则可笑的事情还会继续上演。有一次在一个艺术展览现场看到有人在艺术家生平介绍板前摆姿势。
在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忆所》展览会上,甚至出现了更大的笑话。
在展览现场,在星星和灯光下,天花板上挂着二战中死去的犹太人的肖像。艺术家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讨论“死亡”和“人类状况”的话题。
而那些没有仔细看过展品描述的人,却把它当成了一个漂亮的背景板,摆了个姿势,类似于刘老师灵堂的电影销售。他们的力量证明了什么是“庄重的姿势”。
采访作者:荀子
一些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和东方集成电路
其余来自美术馆官方微博和网络
喜欢这个内容的人也喜欢
原标题:《网红展摆拍到底有多野?》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