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创新发展不够(创新发展意识不够)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占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总数的37%,中国已成为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客源市场。世界各国也将“一带一路”的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希望与中国加强文旅交流合作。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东欧地区是中国出境人数占比最高的旅游目的地国家。2019年是陕西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加强“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一年。陕西文旅进一步深度融合,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格局。历史文化景区(点)热度不减,“一带一路”旅游、体验与度假旅游品质提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异常火热。
陕西“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特点
预计2019年底,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7.07亿人次,同比增长12.2%;旅游总收入7200亿元,同比增长20.11%。相比较2019年1—9月,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52354.21万人次,同比增长21.86%;旅游总收入4965.33亿元,同比增长29.09%,旅游各方面的增速都有所回落。游客在陕西的平均游玩天数由过去的2.9天,延长到了4.7天。家庭或者亲朋结伴占比最多,为50.47%,随着西安成为网红城市,到陕西旅游的中青游客成为主流。综合各方数据2019年陕西丝路文化旅游有如下几个发展特征:
1、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主客共享优美的旅游环境
陕西不断加大政策指引和财政投入,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智慧旅游快速推进,9个市28个县建成并运营智慧旅游中心,初步形成省、市、县互联互通的智慧旅游监测体系,陕西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游客聚集区全部实现WIFI覆盖。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投资3700万元,计划建设全西北最具典范的西安丝路旅游服务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戏剧场、电影院、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主客共享新空间。旅行服务商从以传统旅行社为主的单一型态,转向多业态多主体的创新式融合发展市场主体。
2、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推动了丝路文旅的发展与升级
陕西投资超亿元旅游项目达到200多个,超10亿元项目72个,超50亿元项目28个,超百亿元项目7个。丝路欢乐世界项目已经签约,该项目选取丝路沿线国家和重要节点,分为中国、意大利、印度等七个主题区,占地567亩,总投资约30亿元,2021年正式对外开放。陕西已赴近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推广活动20余次。目前已有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20个国家在西安设立签证中心,西安国际化程度逐年在提高。
3、艺术语言拓展丝路人文交流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西安开幕。
每年在陕西举办的丝绸之路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电影节等丝路人文交流活动,为陕西参与亚洲及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创造了平台。2019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签约陕西省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45个,涉及金额389.5亿元。
陕西“一带一路”文旅合作发展的基础
着力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着眼于大范围规划、大区域合作,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发展,联合推进“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1、利好政策的叠加助推陕西丝路文化旅游的合作发展
陕西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由《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倡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区规划》,到《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西安成为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从国家战略层面对陕西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即从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的变化,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发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也表明我国将建立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2、环境基础
在中国西部和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发育了8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群,以这些城市群为支点,结合其他特色城市形成了规模可观、结构较为合理的城市体系,为“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奠定了城市体系。关中平原城市群坐拥秦岭与黄河,山水相依,旅游资源丰富,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以及高铁的贯通,将关中平原城市群所辐射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商洛、铜川、平凉、庆阳、临汾、运城11个城市并入了西安1—2个小时的经济圈。
3、文化资源基础
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处黄河流域主体区,南依秦岭,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区,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为文化旅游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北五省区是我国革命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区域,陕甘宁、陕晋红色旅游区,新疆的“兵团精神”,青海的原子城,甘肃酒泉的卫星城等地,以及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地建立的八路军办事处遗址等等,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文化遗产;关中平原城市群以丝路起点西安为中心,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存最密集的城市群和产业聚集带,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陕西“一带一路”文旅合作发展的短板
1、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陕西作为内陆省份,航空运输对入境游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8年底,西安咸阳机场开通了国际航线 64条,但同北京首都机场(165 条)、上海浦东机场(140 条)、广州白云机场(99 条)和成都双流机场(73 条)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市内公共交通无缝对接还不够完善,偏远景区“最后一公里”交通需要贯通。
2、发展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陕西目前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民营文化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化运作程度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业长远发展。
3、旅游收入偏低门票收入占比过大
2018年广东旅游总收入排名第一1.36万亿,其次为江苏旅游总收入为1.32万亿,山东为1.046万亿,四川为1.01万亿,河南为8000多亿。旅游资源大省陕西,2018年陕西旅游总收入5994.6亿元,并未列入前五,而是跌出前10名。而且,广东的旅游收入是陕西的两倍多,与邻省四川、河南都存在明显的差距。陕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未充分转化为预期的旅游收入,其根本原因有: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供应体系有待优化。著名5A景区大都集中在西安,承接了大量到陕旅游的游客,多数4A乃至3A以下的景区在旅游中参与感很弱,陕南、陕北优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二是各大旅游集团占据了陕西优质的旅游资源,形成了比较零散的资源格局,并且之间又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三是陕西旅游收入基数较低,欠账多,2012年陕西全年旅游收入仅为2000多亿元,近几年翻了将近3倍,自我纵向比较发展较好,横向比较不如东南沿海省区。
4、区域合作深度不够缺乏大文化旅游的观念
受跨省分区领导、交通不畅等条件制约,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区域没有有效整合资源,共铸旅游品牌,打造协调互补的旅游线路。比如:天水是秦人发祥地,关中则是秦人崛起之地,旅游者只从享誉全球的兵马俑看到了一种文化的结果,并不了解天水早期秦文化是其源头。彼此之间缺乏一个连线板块式发展的大文化旅游观念。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不鲜明,整体形象与品牌建设有待强化。比如,西安、宝鸡、天水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伏羲、炎帝、黄帝三皇主要活动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缺乏对这类文物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文中图片均来自“长安路壹号”)